[实用新型]防进气打刀缸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90040.0 | 申请日: | 2015-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785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孔思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国鼎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F15B21/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李广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进气打刀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刀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进气打刀缸。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打刀缸结构,气缸与油缸连接处有两处密封圈,靠近气缸的密封圈用作气缸密封,防止气缸內压缩空气进入油缸,靠近油缸的密封圈则用来密封油缸。但由于活塞杆频繁上下运动,靠近气缸的密封圈将会磨损,导致气缸內部分气体会从该密封圈处漏入油缸内。因空气的可压缩性,空气进入油缸后会使得油缸活塞行程不稳定,影响打刀缸的正常运作。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防进气打刀缸,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气缸内压缩空气泄漏至油缸中,导致油缸活塞行程不稳定的防进气打刀缸。
本实用新型的防进气打刀缸,包括气缸和设置在所述气缸下方的油缸,所述气缸的底部设置有气缸下端盖,所述气缸下端盖上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气缸下端盖的底部与油缸相连,所述油缸内设置有油缸活塞,且所述气缸下端盖以及油缸之间构成油缸内腔,所述油缸活塞设置于所述油缸内腔,所述气缸内设置有相连接的气缸活塞和气缸活塞杆,所述气缸活塞将气缸的内腔分割成气缸上腔和气缸下腔,所述气缸活塞杆穿过气缸下端盖上的安装通孔并伸入油缸活塞,所述气缸活塞杆与气缸下端盖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气缸下端盖上开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通道包括相垂直的水平排气孔和竖直排气孔,所述水平排气孔自所述气缸下端盖的外侧朝安装通孔贯穿延伸所形成,所述水平排气孔具有设置在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之间的第一端和穿过气缸下端盖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设置有堵头,所述竖直排气孔的一端与水平排气孔相连通,另一端贯穿气缸下端盖,且所述的竖直排气孔的轴线与安装通孔的轴线相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圈靠近气缸设置,所述第一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密封圈靠近油缸设置,所述第二密封圈为Y型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气缸与气缸下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气缸下端盖与油缸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在气缸下端盖中在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开设排气通道,当压缩空气经过第一密封圈进入到气缸下端盖上的安装通孔内时,压缩空气会率先由新设置的排气通道内排出,而不会进入油缸内,使得油缸活塞行程稳定,保证打刀缸的正常运作。
2、为防止外界的灰尘和污物从由排气通道中进入打刀缸内,将排气通道设计成相垂直的水平排气孔和竖直排气孔,水平排气孔的第二端用堵头封住,竖直排气通道口垂直向下,能有效防止外界的灰尘和污物从由排气通道中进入打刀缸内。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进气打刀缸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防进气打刀缸,包括气缸1和设置在所述气缸1下方的油缸2,所述气缸1的底部设置有气缸下端盖3,所述气缸下端盖3上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气缸下端盖3的底部与油缸2相连,所述气缸1与气缸下端盖3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12。所述气缸下端盖3与油缸2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13。第三密封圈12和第四密封圈13的设置使气缸下端盖3分别与气缸1和油缸2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有效防止漏气,保证气缸1和油缸2的稳定运行。
所述油缸2内设置有油缸活塞4,且所述气缸下端盖3以及油缸2之间构成油缸内腔5,所述油缸活塞4设置于所述油缸内腔5。所述气缸1内设置有相连接的气缸活塞6和气缸活塞杆7,所述气缸活塞6将气缸1的内腔分割成气缸上腔8和气缸下腔14,所述气缸活塞杆7穿过气缸下端盖3上的安装通孔并伸入油缸活塞4,所述气缸活塞杆7与气缸下端盖3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10和第二密封圈11。第一密封圈10和第二密封圈11的设置为了防止气缸1内的气缸活塞6和气缸活塞杆7在上下往复运动时,气缸1内的压缩气体进入到油缸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国鼎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国鼎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900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