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炭化设备用螺旋式高温管道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96301.0 | 申请日: | 2015-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526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白由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白由治 |
主分类号: | C10B33/02 | 分类号: | C10B33/02;C10B3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1200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炭化 备用 螺旋式 高温 管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炭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炭化设备用螺旋式高温管道。
背景技术
炭化又称干馏(drydistillation)。固体燃料的热化学加工方法。将煤、木材、油页岩等在隔绝空气下加热分解为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和固体(焦炭)产物,焦油蒸气随煤气从焦炉逸出,可以回收利用,焦炭则由焦炉内推出。有机化合物在隔绝空气下热分解为碳和其他产物,以及用强吸水剂(浓硫酸)将含碳、氢、氧的化合物(如糖类)脱水而成炭的作用也称炭化。
炭化是机制木炭的重要环节。炭化过程是机制木炭的制作技术中的核心。如同盖大楼一样。好的原料是大楼的基础是地底下的部分。炭化过程中的炭化技术是大楼的地上部分。炭化分低温排温,高温煅烧,降温冷却三个阶段。薪棒在入炭化炉时带有8%左右的水份,这些水份是炭化的大敌。因为机制薪棒最怕受潮,水份在薪棒中将严重影响炭化质量。因些排潮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排潮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排潮时间一般为土窑10-15小时,机制窑为2-3.5小时,升温时间长可防止薪棒受潮开裂,保证炭化质量。当炉温升至300度时,炉内可产生大量的可燃气体。每斤原料按理偏上讲可产生三立方甲烷气体。这些气体可供炉内升温。排出可供烘干热源400度以上为保温煅烧阶段需密封无氧闭火可系取自燃降温或水冷却降温。木炭出窑后要先通风后出炭,防止二氧化碳中毒。出窑的木炭应在室外放置8小时以上,防止死灰复燃,产生火灾,且现有的高温管道不能够将材料从进料口直接排至成品出口,
常规的炭化炉采用转轴连接,这种转轴常常受到腐蚀,同时体积较大,大大降低了效率,而且现有的高温管道不能够将材料从进料口直接排至成品出口,使得工序比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一种连续炭化设备用螺旋式高温管道,它利用高温管道内螺旋装置能够将材料从进料口直接排至成品出口,通过传动装置和运行支撑能够稳定的保证,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无轴转动与内部螺旋大大提高其使用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传输量,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连续炭化设备用螺旋式高温管道,包括转动的高温管道和保温箱,所述转动的高温管道穿过保温箱,所述转动的高温管道内设有高温管道内腔,所述转动的高温管道两端保温箱外设置有传动装置以及高温管道运行支撑,所述转动的高温管道两端端口设置进料口与成品出口,所述保温箱垂直方向设置有3个转动的高温管道,并采用密封装置连接转动的高温管道的端口。
优选的,所述高温管道内腔设置有高温管道内壁螺旋装置。
优选的,所述高温管道设计为托辊支撑形式、无轴转动。
优选的,所述螺旋装置螺距规格为100-180mm。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它利用高温管道内螺旋装置能够将材料从进料口直接排至成品出口,通过传动装置和运行支撑能够稳定的保证,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无轴转动与内部螺旋大大提高其使用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传输量,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连续炭化设备用螺旋式高温管道,包括转动的高温管道1和保温箱5,所述转动的高温管道1穿过保温箱5,所述转动的高温管道1内设有高温管道内腔2,所述高温管道内腔2设置有高温管道内壁螺旋装置3,所述高温管道1设计为托辊支撑形式、无轴转动,所述转动的高温管道1两端保温箱5外设置有传动装置8以及高温管道运行支撑9,所述转动的高温管道1两端端口设置进料口6与成品出口10,所述保温箱5垂直方向设置有3个转动的高温管道1,并采用密封装置7连接转动的高温管道1的端口。
所述螺旋装置螺距规格4为100-18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白由治,未经白由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963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