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层量子点LED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40046.8 | 申请日: | 2015-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83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志伟 |
主分类号: | H01L33/06 | 分类号: | H01L33/06;H01L33/38;H01L51/50;H01L5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211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层 量子 led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阶梯状能级分布的单层量子点LED,属于量子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量子点又称为纳米晶,是一种由II-VI族或III-V族元索组成的纳米颗粒(粒径1~10nm),由于电子和空穴的量子限域效应,连续的能带结构变成分立的能级结构,受激后可以发射荧光。量子点的发光光谱可以通过量子点的粒径大小来调节。量子点具有单色性好、发光效率高、荧光光谱容易调等优点,是一种性能稳定的发光材料。
基于量子点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绝大多数都属于载流子注入类的器件,即空穴和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从器件的阳极以及阴极分别注入到量子点发光层中,这些空穴和电子在量子点材料中复合形成激子,复合过程伴随着辐射现象,进而释放出一定的能量。激子释放能量的过程可以分为辐射衰减和非辐射衰减,辐射衰减过程伴随着光的释放,非辐射衰减过程伴随着热量的释放。作为电致发光器件,目前的器件在保持较高的量子效率的情况下,产生较多的热量,导致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好现有技术的问题,弥补现有目前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层量子点LED,由电源、金属层、发光层和导电层构成,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所述金属层、发光层和导电层,金属层和发光层长度相同,导电层比金属层和发光层长,所述电源的正极与导电层连接,负极与金属层连接。
优选的,上述金属层、发光层和导电层形成梯形叠层结构。
优选的,上述金属层为金属电极。
优选的,上述导电层由ITO导电玻璃构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层量子点LED设置的单层器件机构简单,能够有效地实现量子点LED照明效果,并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光致发光中激子的跃迁情况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电源;2-金属层;3-发光层;4-导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空穴和电子复合而成的激子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激子的能量有几种释放的方式,比如通过辐射跃迁的方式释放,这是电致发光器件的理论基础。此外,激子消耗能量的方式还包括振动弛豫、内部转换和系间窜越等,这些不同方式的消耗是一个相互竞争的过程。如图1是光致发光中激子的跃迁情况。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层量子点LED,由电源1、金属层2、发光层3和导电层4构成,从上到下依次设置金属层2、发光层3和导电层4,金属层2和发光层3长度相同,导电层4比金属层2和发光层3长,电源1的正极与导电层4连接,负极与金属层2连接。
其中,金属层2、发光层3和导电层4形成梯形叠层结构。金属层2为金属电极。导电层4由ITO导电玻璃构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层量子点LED设置的单层器件机构简单,能够有效地实现量子点LED照明效果,并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性能。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志伟,未经刘志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400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可聚光式LED支架结构
- 下一篇:一种耐用型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