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衔铁防回跳式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96614.4 | 申请日: | 2015-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91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石松礼;船山直也;冯旭强;游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山旺荣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64 | 分类号: | H01H50/6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神州众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1 | 代理人: | 皮发泉 |
地址: | 2427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衔铁 防回跳式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衔铁防回跳式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通讯设备、自动控制、家用电器、汽车电子装置等电子技术领域中,凡是需要电路转换的应用场合,都可能会用到继电器。继电器属于一种电控制器件,其原理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常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电路转换等作用。
继电器回跳是继电器寿命的重大影响因素,回跳是指继电器的接点在吸合释放的过程中不能做到一次释放完全放开,发生多次且快速的连续的接点接触和小幅度的放开,在此过程中,因为接触放开反复发生且频率快放开的幅度小,容易产生电弧且电弧长时间持续不能被拉断。而现有的继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继电器回跳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衔铁防回跳式继电器,衔铁上挡板的设计,可形成簧片回跳的挡板,有效防止回跳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衔铁防回跳式继电器,包括基座、外壳和安设在基座上的电磁组件及运动组件,所述基座与外壳固定连接后围合成一容纳电磁组件和运动组件的腔体;所述运动组件包括簧片、M端子和C端子,所述C端子固定在簧片的一端上,且簧片的另一端固定有C接点,所述M端子上设有与C接点可接触连接的M接点;所述电磁组件上设有铁芯和与铁芯相适配吸合的衔铁,所述衔铁上内嵌有缺口,该缺口的开口端横向延伸有防止簧片回跳且可与簧片可接触连接的挡板,所述铁芯与衔铁吸合后,衔铁推动簧片向M端子的方向移动后C接点与M接点吸合;所述C接点与M接点释放后,簧片向衔铁的方向回弹且与挡板接触。
其中,所述电磁组件还包括挂钩,所述缺口上位于挡板的下方内嵌有勾槽,所述挂钩的末端卡勾卡入在勾槽内。
其中,所述挡板向外延伸有便于簧片与挡板接触的挡条。
其中,所述电磁组件还包括两个线圈端子、骨架和铁架;所述骨架外圈缠绕线材后容纳在基座一侧的凹槽内,所述铁芯固定在骨架的中心孔内,所述两个线圈端子固定在骨架的两末端上;所述铁架的水平端固定在骨架的两末端之间,所述铁架的垂直端固定在骨架的一端上,且所述挂钩固定在铁架的水平端上;所述衔铁的垂直端安设在骨架的一端上且与铁芯相适配吸合,且所述缺口设置在衔铁的水平端,所述铁架的水平端通过挂钩与衔铁固定连接;所述铁芯与衔铁的垂直端相吸合后,衔铁的垂直端推动簧片动作。
其中,所述基座上远离凹槽的一端边缘处设有第一插接槽和第二插接槽,所述M端子的底端固定插接在第一插接槽内,所述C端子的底端固定插接在第二插接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衔铁防回跳式继电器,衔铁上内嵌有缺口,该缺口的开口端横向延伸有防止簧片回跳且可与簧片可接触连接的挡板,C接点与M接点释放后,簧片向衔铁的方向回弹,由于衔铁缺口上设计有挡板,簧片回弹遇到挡板的抵挡,就会防止簧片回跳,C接点与M接点一次性释放,有效防止回跳产生,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并降低了继电器的品质风险;同时,衔铁是直接推动簧片动作的,无需推片,该结构的设计,减小了继电器的体积,符合现在家电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且减少零部件,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防回跳式继电器的爆炸图;
图2为图1组装后的内部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0、基座 11、外壳
12、电磁组件 13、运动组件
101、凹槽 102、第一插接槽
103、第二插接槽 121、铁芯
122、衔铁 123、挂钩
124、线圈端子 125、骨架
126、铁架 127、线材
131、簧片 132、M端子
133、C端子 134、C接点
135、M接点 1221、缺口
1222、挡板 1223、勾槽
1224、挡条 1231、卡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山旺荣电子有限公司;,未经黄山旺荣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966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