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粘结剂压球煤炼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61567.X | 申请日: | 2015-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67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高云祥;曾海梅;廖景波;李轶;杨立新;王映荣;杨正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3/08 | 分类号: | C10B53/08;C10B57/04 |
代理公司: |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 代理人: | 王远同;姬介南 |
地址: | 6503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结 剂压球煤 炼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配型煤炼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粘结剂压球煤炼焦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配型煤炼焦技术是指将装炉粉煤取出30.00%左右,加入一定量的粘结剂混捏、成型后的型煤,按一定比例和粉煤混装炼焦的炼焦技术,是提高焦炭质量、扩大弱粘煤或不粘煤用量的有效措施。现行的配型煤炼焦工艺均须在型煤生产过程中配加一定的粘结剂,代表性的配型煤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压制型煤的煤料与散状入炉煤料相同,即对配加粘结剂的一部分炼焦配煤进行压块;另一种是对炼焦配煤中的一部分弱粘煤配加部分粘结剂进行压块。粘结剂的添加无疑增加了炼焦成本,而相应的风、水、蒸汽等能耗的增加,也不利于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基于此,本发明旨在研发一种简单易行的无粘结剂压球煤炼焦的方法,降低生产能耗的同时提高焦炭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粘结剂压球煤炼焦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无粘结剂压球煤炼焦的方法包括炼焦煤备料、压球煤制备、混合煤制备及炼焦工序,具体包括:
A、炼焦煤备料:按设定的配煤结构称取相应的煤料,破碎,混匀,调整含水率至8~12%,得配合煤;所述配煤结构按重量比计为:主焦煤10%、混主焦煤35%、混1/3焦煤30%、盘茨煤15%、1/3焦煤10%;
B、压球煤制备:将配合煤中的20~25%送入压球机,以25~40kg的成型压力制成压球煤;
C、混合煤制备:将压球煤与其余配合煤混匀,制成含水率8~12%的混合煤;
D、炼焦:将混合煤送入炼焦炉,在1050~1010℃下干馏16~17h,即可得目标焦炭。
本发明所述炼焦方法在压球煤制备过程中不需要添加粘结剂,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改进后的配煤结构,本发明所述炼焦方法对配合煤中用于制备压球煤的煤量比例、压球机的成型工艺及混合煤的炼焦工艺进行了整体优化,对压球煤质量控制首次提出了参考性指标。本发明所述炼焦方法工艺简单,设备通用性强,生产高效。采用改进后的炼焦方法生产的焦炭与顶装焦炉生产的焦炭(采用基准配比,未使用压球煤)相比,焦炭的冷强度指标M10改善了0.40~1.40%、热强度指标CSR提高了1.07~1.75%。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炼焦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所述无粘结剂压球煤炼焦的方法包括炼焦煤备料、压球煤制备、混合煤制备及炼焦工序,具体包括:
所述炼焦煤备料工序是指:按设定的配煤结构称取相应的煤料,破碎,混匀,调整含水率至8~12%,得配合煤;所述配煤结构按重量比计为:主焦煤10%、混主焦煤35%、混1/3焦煤30%、盘茨煤15%、1/3焦煤10%;
所述压球煤制备工序是指:将配合煤中的20~25%送入压球机,以25~40kg的成型压力制成压球煤;
所述混合煤制备工序是指:将压球煤与其余配合煤混匀,制成含水率8~12%的混合煤;
所述炼焦工序是指:将混合煤送入炼焦炉,在1050~1010℃下干馏16~17h,即可得目标焦炭。
炼焦煤备料工序所述破碎是指将煤料破碎至粒径<3mm的碎粒占总煤料的85±3%。
炼焦煤备料工序所述配合煤的含水率为10%。
炼焦煤备料工序所述主焦煤为博池主焦煤或高灰恩圭主焦煤中的任一种或两种。
炼焦煤备料工序所述1/3焦煤为普通1/3焦煤或高灰1/3焦煤中的任一种或两种。
压球煤制备工序所述压球机为对辊成型压球机。
压球煤制备工序所述压球煤的抗压强度为170~190N/球。
混合煤制备工序所述混合煤的含水率为10%。
炼焦工序所述炼焦炉的容量为200kg。
炼焦工序所述干馏时间为16.5h。
实施例1
配煤结构按重量比计为:博池主焦煤10%、混主焦煤35%、混1/3焦煤30%、盘茨煤15%、1/3焦煤10%,总重共计268.00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15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纤维用沥青的制备方法以及碳纤维用沥青
- 下一篇:一种秸秆碳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