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再生粗集料吸水率的测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55672.1 | 申请日: | 2015-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9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亮;谌博;吴超凡;钟梦武;朱沅峰;张继森;吴开;姚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5/02 | 分类号: | G01N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9 | 代理人: | 章社杲;卢军峰 |
地址: | 410015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 集料 吸水率 测量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量方法,更具体地,涉及再生粗集料的吸水率的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再生粗集料来源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半刚性(底)基层和建筑混凝土经过加工破碎后所得的粗集料。
我国《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T0307试验方法是针对普通集料制定的吸水率测量方法,对于再生粗集料,若采用T0307进行试验,得出的吸水率偏大,若以此作为再生粗集料的密度吸水率进行水泥混凝土或水泥稳定类的材料施工配合比设计,对施工质量会造成显著影响。
同普通粗集料相比,再生粗集料表面包裹厚度不一的水泥砂浆,集料表面粗糙,棱角较多。加上水泥砂浆材料孔隙率大、吸水率高,旧水泥混凝土材料,旧水泥稳定类材料在使用及破碎过程中产生了较多微损伤,使再生粗集料内部存在一些微裂缝,从而导致再生粗集料的吸水率较普通集料高,且吸水速度快。
T0307试验方法中规定,粗集料吸水率测量中的烘干标准为“烘干至恒重(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大于3h的情况下,其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该项试验要求的精密度,即0.1%。)”,这对于普通的粗集料没问题,但对于再生粗集料而言,这一烘干标准无法实施,因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24h)内,不同的烘干时间的再生粗集料的烘干质量是不同的。其原因在于在烘干加热过程中,再生粗集料水泥砂浆内部原有结晶态水分的分解造成再生粗集料质量损失,而这部分的质量损失不能计入再生粗集料的吸水率计算中。
此外,在再生粗集料吸水率的测量过程中,需在水中浸24h,再用拧干的湿毛巾将颗粒表面的水分轻轻拭干。由于普通粗集料强度高,整体性好,这一过程基本不会造成粗集料的质量损失,但对于再生粗集料而言,浸水与擦拭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泥砂浆细小颗粒脱离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再生粗集料吸水率的测量方法,以解决再生粗集料水泥砂浆内部结晶水的损失对再生粗集料吸水率测量试验的影响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再生粗集料吸水率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取试样放在浅盘中,将所述试样连同浅盘置于烘箱中烘干24小时以上,称取烘干后的所述试样与所述浅盘的总质量m0;
S2将烘干的所述试样置于盛水的容器中,24小时后从水中取出所述试样,并将所述试样表面的水分拭干,以制成饱和面干试样,将所述饱和面干试样放在所述浅盘中称量m2;
S3将所述饱和面干试样连同所述浅盘置于烘箱中再次烘干24小时以上,然后取出再次烘干后的所述试样和所述浅盘并放入带盖的容器中冷却1小时以上,称取冷却后的所述试样与所述浅盘的总质量m1;
其中,用公式计算所述试样的吸水率wx,其中,m4为所述浅盘的质量,所述质量以g为单位。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S1中,进一步包括:将所述试样平铺于所述浅盘中,并且使用温度为105℃±5℃的烘箱实施所述烘干步骤。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S2中,进一步包括:使水面高出所述试样表面4-6cm,并且水温保持在20℃±5℃。
根据本发明,在步骤S2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烘干步骤使用105℃±5℃的烘箱。
根据本发明,其中,用公式计算所述试样在步骤S2中的质量损失率P。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再生粗集料的再生粗集料的吸水率,以及质量损失率。
本发明的测量方法在将试样浸水之前增加步骤a的烘干称重步骤,并将烘干时间定为不少于24h,把再生粗集料中自由态和结晶态的水全部蒸发,以尽可能降低再生粗集料水泥砂浆内部结晶水的损失对试验的影响。本发明的测量方法能够反映再生粗集料整体稳定性,提出了质量损失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再生粗集料在吸水率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损失进行定量分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仪具与材料:
(1)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2)天平:称量5kg,感量不大于5g。
(3)标准筛:孔径为4.75mm。
(4)其它:容器、浅盘和毛巾等。
试验准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556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