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75110.9 | 申请日: | 2015-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9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房艳;陈彦杰;沈晓彦;白雪梅;王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065001 河北省廊坊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微囊藻 毒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 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藻类作为人类保健食品添加剂已得到了大力发展,与其 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因此提上日程。但藻类中可能含有一种次生代 谢产物--微囊藻毒素,该微囊藻毒素为七肽单环肝毒素,能够强烈抑制 蛋白磷酸酶的活性,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其对水体环境和人群 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准确检测藻 类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液相色谱检测法,通常选用腈、水和有 机酸的混合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检测,但该流动相容易因外界环境的干 扰或因有机相的挥发而导致自身pH改变,因此现有技术的流动相提供 的检测环境稳定性较差,而且,微囊藻毒素通常以痕量形式存在,更 易于受到检测环境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此外,流动相中腈 的毒性较大,对人体及环境危害相对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检测结果准确, 且环境友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所述 方法包括:
对样品中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提取;
对提取后所得的微囊藻毒素进行预处理;
以醇和有机酸盐缓冲液的混合液为流动相对所述预处理后的微囊 藻毒素进行液相色谱检测。
其中,所述醇包括甲醇、乙醇、异丙醇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 述有机酸盐缓冲液包括甲酸盐水溶液、醋酸盐水溶液或磷酸盐水溶液 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醇为甲醇,所述有机酸盐缓冲液为磷酸盐水溶液。
具体地,所述甲醇与所述磷酸盐水溶液的体积比为50:50~60:40; 所述流动相的pH为2.5~3.5。
优选地,所述流动相中,所述甲醇与所述磷酸盐水溶液的体积比 为57:43;所述流动相的pH为3。
优选地,以醇和有机酸盐缓冲液的混合液为流动相对所述预处理 后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液相色谱检测时,可检测到的微囊藻毒素的浓度 为0.01~10μg/L。
其中,所述对样品中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提取包括:
a、将样品溶于有机酸溶液;
b、超声振荡提取,得到微囊藻毒素。
优选地,所述有机酸溶液的浓度为3%~10%,所述有机酸溶液与 样品的比例为30mL/g~70mL/g。
进一步地,所述对提取后所得的微囊藻毒素进行预处理具体包括: 对提取后所得的微囊藻毒素进行萃取富集。
具体地,所述对提取后所得的微囊藻毒素进行萃取富集包括:
A、对提取后所得的微囊藻毒素进行萃取;
B、对萃取过程中吸附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洗脱,其中,所述洗脱为 先用水进行洗脱,再用醇溶液进行梯度洗脱。
优选地,所述用醇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时,所述醇溶液的浓度范围 为20%~100%,所述梯度洗脱达到回收率不低于90%。
优选地,所述用醇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时,以等体积的醇溶液进行 梯度洗脱。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应用液相色谱 法对微囊藻毒素进行检测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使用醇和有机酸盐缓冲 液的混合液作为流动相,相比现有技术中以腈、水和有机酸的混合液 为流动相,一方面,该流动相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干扰或因有机相的挥 发而导致自身pH改变,且有机酸盐缓冲液抑制了溶质的质子化,为检 测微囊藻毒素提供稳定的pH环境,有效避免检测环境对微囊藻毒素的 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醇对微囊藻 毒素具有很好的溶解性且环境友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的流程示 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囊藻毒素-RR(MC-RR)标准品的色 谱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囊藻毒素-LR(MC-LR)标准品的色 谱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来自藻粉中的微囊藻毒素样品的色谱 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751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