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深槽型潜在滑动边坡及滑坡加固治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74893.0 | 申请日: | 2014-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3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邓荣贵;张志伟;钟志彬;尹静;付小敏;陈泽硕;王振永;邵康;杜亚宁;张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江晓萍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槽型 潜在 滑动 滑坡 加固 治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体较厚而宽度较小的深槽型潜在滑动边坡及滑坡的加固治理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滑坡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国家,尤其在西南山区滑坡地质灾害更为普遍和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滑坡分自然演变发生型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型两大类。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自然演变过程的扰动力度和广度不断增大,诱发型滑坡数量和规模正迅速的增加,开挖及填筑边坡变形失稳滑动的情况也频繁出现;同时人类生产活动(尤其是工程建设)及生活不断向山区扩展,自然演变型滑坡给人类造成的地质灾害有加重的趋势。嵌固于滑床的抗滑桩和锚固于滑床的预应力锚索加固治理技术,是目前普通潜在滑动边坡加固和滑坡治理的常用技术,因其结构简单,结构计算理论较为完善,施工中对滑坡体扰动小,施工方便灵活,施工条件要求较低,技术成熟可靠而被广泛使用。
最初使用的抗滑桩是悬臂式抗滑桩,此类抗滑桩是靠桩体本身的强度与抗弯刚度,以及滑床岩土体在锚固段提供的反弯矩来平衡滑坡推力(下滑力),达到控制滑坡继续变形失稳的目的,该技术是一种被动型滑坡加固治理技术。因悬臂式抗滑桩内力弯矩分布集中,结构受力状态不佳,对嵌入段滑床岩土体的要求较高等问题,特别是滑体厚度较大而宽度较小,或者滑面较陡推力较大的滑坡,悬臂式抗滑桩加固治理技术的经济性急剧变差,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格梁或锚墩预应力锚索最初主要用于基岩边坡和危岩体(崩塌型滑坡)的加固,该加固治理技术是一种主动型滑坡加固治理技术。该技术是通过高抗拉强度低变形性材料的弹性恢复力(预应力)平衡滑坡推力(下滑力),同时通过与锚索外端连接的格构或锚墩,对滑坡体表面施加的预应力能够提高滑体岩土体及潜在滑面的抗剪能力,达到加固潜在滑动边坡及治理滑坡的目的。因锚索用于土质潜在滑动边坡加固或滑坡治理时其工后松弛性明显,对提供锚固力的滑床岩土体要求较高和防腐难度较大等问题,特别是滑体厚度较大而宽度较小,或者潜在滑面较陡下滑力较大,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较差的边坡及滑坡,预应力锚索加固治理技术的施工难度急剧增加,加固结构的耐久性和经济性较差,其应用范围也受到限制。
为此,工程技术界综合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的优势,在传统的悬臂式抗滑桩基础上加上预应力锚索,锚索的一端固定在桩的上部,另一端锚固在滑床稳定岩土体中,对锚索施加预应力后就为抗滑桩悬臂端提供了一个或多个(多道锚索)拉力,使悬臂桩变为锚拉式抗滑桩。这样改善了悬臂式抗滑桩结构的受力状态,相对降低了单独预应力锚索对滑床的要求,扩大了预应力锚索和抗滑桩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其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因而锚拉式抗滑桩加固治理滑坡技术又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西南地区地震又进入新的活动期,受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西南山区滑坡规模和频率都有增加的趋势,利用上述现有的边坡加固和滑坡治理技术,有的边坡加固和滑坡治理费用高达数亿元,如“5.12”汶川地震灾区的四川德阳清平乡文家沟滑坡体治理费用达2亿多元;四川攀枝花机场填土边坡形成的滑坡综合治理费用达5亿多元,等等。为了既能加固潜在滑动边坡和治理滑坡避免地质灾害,又能节约投资并提高边坡加固和滑坡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急需开发一种结构优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深槽型潜在滑动边坡加固和滑坡治理新技术,以应对新的挑战。
现有滑坡治理技术对于深槽型滑坡治理所面临的难题:
所谓“深槽型潜在滑动边坡及滑坡”是指潜在滑动边坡及滑坡任意横剖面内滑体最大厚度与该横剖面内滑体宽度之比小于5的潜在滑动边坡及滑坡;所谓“加固”是指对安全系数达不到安全要求,并且开始加速变形的潜在滑动边坡及斜坡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工程活动,以提高斜坡的稳定性达到安全要求;所谓“治理”是指对即将滑动或者已经滑动并会继续滑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滑坡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工程活动,使滑坡停止滑动并达到安全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748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滑坡隧道一体化加固治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桩基础桩头整体破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