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设置有防伪标识的木塑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62529.2 | 申请日: | 2014-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0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曹春叶;李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凡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20 | 分类号: | B32B3/20;B32B3/24;G09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云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83 | 代理人: | 张飙 |
地址: | 22300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置 防伪 标识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置有防伪标识的木塑材料。
背景技术
木塑(属代木代塑产业),即木塑复合材料(Wood-Plastic Composites,WPC),是近年国内外蓬勃兴起的一类新型复合材料。它是利用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代替通常的树脂胶粘剂,与15%-85%的木粉、稻壳、秸秆等废植物纤维混合成新的木质材料,再经挤压、模压、注射成型等塑料加工工艺,生产出的板材或型材。目前木塑材料主要用于建材、家具、物流包装等行业。
木塑产业是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每年为国家节约巨大的木材消耗,在资源日益紧张、国家积极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今天,大力发展木塑行业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木塑材料容易受到环境中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的影响,如热、光、氧、臭氧等均能降低材料的强度。尤其是在不良因素的长时间作用下,如高温环境、持续或循环外力作用等,木塑材料容易产生蠕变而失稳。
同时,木塑材料在出厂前,一般都会设置防伪标识,但是现有的防伪标识存在查询不方便,还极容易造假等问题,其基本失去了防伪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经过改进、强度更高的设置有防伪标识的木塑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设置有防伪标识的木塑材料,包括中间加强层、包覆在其外表面的上木塑材料层和下木塑材料层,其中,上木塑材料层设置有防伪标识,该防伪标识由设置在木塑材料内孔隙中的温致变色剂形成标识样式,该温致变色剂能够在预定的温度区间内随温度的变化从一种预定颜色可逆地向另一种预定颜色转变;中间加强层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上木塑材料层和下木塑材料层的木塑材料通过通孔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并且,中间加强层为中空的空心结构,该空心结构通过所述通孔与外界相通,上木塑材料层和下木塑材料层的木塑材料通过通孔同时进入所述空心结构内,使得上木塑材料层、中间加强层和下木塑材料层结合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所述防伪标识为单独形成的标识单元结构,其安装在所述上木塑材料层表面设置的安装槽内。
进一步,所述防伪标识与所述上木塑材料层一体形成,所述温致变色剂浸渍入所述上木塑材料层的局部区域形成所述防伪标识。
进一步,所述中间加强层为空心金属板。
进一步,所述中间加强层的厚度为所述木塑材料厚度的40%~80%。
进一步,所述上木塑材料层与所述中间加强层之间,以及所述中间加强层和所述下木塑材料层之间均设置有胶粘剂层。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其内设置中间加强层,有效的提高了复合材料整体的刚性和强度,使其抗拉伸、抗压、抗弯曲、韧性以及抗蠕变性能显著提高,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和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中间加强层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木塑材料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说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体现为多种不同形式,并不应理解为局限于这里叙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而是,提供这些实施例,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全面和完整,并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全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为了易于说明,在这里可以使用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设置有防伪标识的木塑材料,包括中间加强层1、包覆在其外表面的上木塑材料层2和下木塑材料层3,其中,中间加强层1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上木塑材料层2和下木塑材料层3的木塑材料通过通孔4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凡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凡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625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