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用电子听诊器及救生寻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24643.6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622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曹婧文;宋芳;宋巧贞;曹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婧文;宋芳;宋巧贞;曹松林 |
主分类号: | A61B7/04 | 分类号: | A61B7/04;G08B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30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电子 听诊器 救生 寻呼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话筒(MIC)改做成电子医用听诊器的医疗器械领域,但是它同时具备遇险时的无线呼救功能,涉及到无线发射及防震救灾的领域,该双头医用听诊器更适合医学院的教学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这是2011100384953专利的后续发明,当时为解决因地震人员被困在倒塌屋里能听到地面施救声响的措施是:采用医用听诊器的表面接触式(固态传导)声音传感器的方案,经过反复试用效果确切、既然话筒与地面接触即可监听施救声响又何必不直接改做医用听诊器呢!何况如今看病进入电子病历时代,目前心电图、血压等都能生成电子数据文件,唯独医用听诊器在对胸、腹及脉搏诊断时无法生成电子文件和记录存储病情变化过程,及建立动态电子病历及可实施远程诊断等将会成为医院方向。尤其已知的医用听诊器传递的体表音量太小很难听得清楚,更不适应老龄社会的家庭保健之用,如在家中常需要对人体左右侧颈动脉(脉搏声响大小)的监听,以便防范因一侧血管狭窄没能及时发现而延误了去医院的最佳救治时间。另外重提此前的“求救信号发送”还存在信号频率无法如同手机号一样告诉别人,和求救信号无法迅速让施救人确认问题。如马航370航班失联后发出的37.5兆赫的脉冲信号,因事先知道如何去寻找此航班而当接收到37.5信号就标志该航班的存在。另如公众有事都可以拔打110、119等号码,但因特定情况如地震损坏了机站或其它情况无法主动向110求助时,如在央视播出地震抢救画面中都可以联想到有多少被埋压的遇难者会采用3、4G手机,但因频率太高是无法穿出压埋砖瓦层的,而主动施救“志愿者”因不知被困者号码而无法拨打,而本救生呼叫频率仅为0.1G左右,若采用中波调幅发射频率仅0.56至1.6兆赫,当采用中波信号不仅发射距离远而且中波信号可随地面传递很容易进入地下室,(您也许知道中波收音机在地下室是不会收不到电台信号的,但调频机就要差点了)再因房屋的供电线会将中波信号进入更深层的地下室,为沟通提供了手机及对讲机无法替代的低频传导优势。故本案在此提出地震“救生黑匣子”专利的重点是推出逃生、求救方案,由此抛砖引玉、希望获得人们的共识和帮助。
发明目的在于居安思危、关注健康,让创新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将人们早已熟知有线或无线麦克风,改做成医用听诊器的项目设计。其结构没实质的变化仅是改变其用途的一种装置。
一.采用有线麦克风方式既俗称“有线话筒”实施的分体式医用电子听诊器的组成方案1.由说明书图1示出,采用已知医用听诊器听头壳体(1)包括在听头端口处与接触式声音传导膜(5)的连接,和在听诊器的头颈部位与声音传导胶管(8)的首端相连接,再将声音传感器(MIC-1)置于胶管(8)尾端管腔内构成的(听诊器)头部构成,而声音传感器(MIC-1)的信号线是与插接头(CT-1)相连接后组成听诊器头部构成。而插头元件需要再与放大及调控装置(9)的输 入插孔相插接,组成分体式医用电子听诊器。其中放大及调控装置(9)电路是按照图1(标记11)的已知音响放大电路图实施,电路器件置于放大装置的壳体中完成全部结构组成。
2.或者采用一体式电子听诊器的结构组成方案2由图7示出:采用听诊器头内壁与接触式声音传导膜(5)的结构组成整体听诊器,放大器的电路采用图1的电路元件连接方式,或者放大器电路可采用微型(M8403)模块连接,并采用耳机接听方式。以及电源及开关、按钮和显示器件(10)设置在听诊器壳体尾端的操作面板(9)上,其中MIC-1的信号输出与M8403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将采集信号经过8403模块的前置放大及功放输出与耳机连接的整体构成。
3.一体式电子听诊器的结构组成方案3是:参照(图4)国产木制妇产科胎儿心音听筒中无传导膜(5)结构方式,取消了听诊器头内壁与接触式声音传导膜(5)的连接,听诊器壳体结构由示意图6A、图6B示出:放大器电路器件及电源等安装在听诊器壳体(1)之内,音量显示器及调控开关、按钮器件安装在听诊器的操作面板(9)上,构成一体式电子听诊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婧文;宋芳;宋巧贞;曹松林,未经曹婧文;宋芳;宋巧贞;曹松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246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耦合剂涂抹装置
- 下一篇:索轮设备、带有索轮设备的装置和X射线成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