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雾化发热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05962.0 | 申请日: | 2014-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480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杰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6630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雾化 发热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子雾化发热元件。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液体雾化发热元件被广泛应用于诸如电子烟、药剂挥发或香水挥发等技术领域,以便利用发热元件在通电后产生热量,使相应的液体在受热后雾化为气体,供人们进行使用。以传统的电子烟的雾化芯为例,其最为主要元器件结构由发热丝缠绕在玻纤绳上形成的,以通过玻纤绳将液体烟油吸附至发热丝的部位,当发热丝通电后,在电阻作用下产生局部高温,进而将附在发热丝周边的烟油进行雾化,但是此类结构存在如下缺点:1、在吸烟时,玻纤绳的粉末很容易被吸进肺部,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2、发热丝大都采用圆柱形线材连接铜导线的结构,但由于两者连接部分的结构缺陷,往往需要高精度的铆接或焊接控制,其制造精度难以控制、电阻率精度的不良率高、生产效率低、成本过高;3、发热丝与玻纤绳的接触面过小,同时玻纤绳本身无电阻,造成烟雾量小、烟气粗糙。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发热量和烟雾量大、烟气细腻柔和、成本低廉、无有害物质产生的电子雾化发热元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雾化发热元件,它包括吸油绳、缠绕在吸油绳上的发热丝和连接在发热丝两端的铜导线,所述发热丝为板状结构,所述吸油绳为碳纤维绳。
优选地,所述铜导线为板状结构,所述铜导线与发热丝复合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铜导线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包覆发热丝的端头。
优选地,所述连接耳的展开平面呈“工”字形。
优选地,所述铜导线的截面厚度大于发热丝的截面厚度。
优选地,所述发热丝为镍铬合金。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丝采用板状结构,改变了传统发热丝的圆柱形结构形式,增加了发热丝与吸油绳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烟气量;并通过镍铬合金和铜复合一体成型结构或设置在铜导线一端的连接耳来改善传统发热丝中铆接或焊接的工艺处理,提高了整个元件组装的控制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采用碳纤维材质的吸油绳,避免了玻纤维粉末被吸入肺部而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图1中发热丝和铜导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图3中铜导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4所示,它包括由碳纤维材质制成的吸油绳1、缠绕在吸油绳1上并由镍铬合金制成的发热丝2以及连接在发热丝2两端的铜导线3,其中,发热丝2为板状结构,以增加发热丝2与吸油绳1的接触面积,提高烟雾量,同时,由于碳纤维材质的吸油绳1本身具有一定的弱电阻值,当与外围的发热丝2共同产生热量时,吸油绳1的内部液体也会在其本身阻值的作用下受热并向外散发,进一步提高了烟雾量并使烟雾更加细腻;相比之下,传统的玻璃纤维由于本身不具有电阻,只能靠外表面的发热丝2进行发热,严重影响了烟雾量的产生;而采用碳纤维的吸油绳1也可避免由于采用玻纤维而容易造成玻纤粉末被吸入肺部,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铜导线3可采用与发热丝一致的板状结构,铜导线3与发热丝2复合一体成型,而铜导线3的截面厚度大于发热丝2的截面厚度;如此,不但便于发热丝2缠绕在吸油绳1上,也可节省铜导线3与发热丝2的铆接或焊接的处理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铜导线3和发热丝2也可采用分体式结构,即:在铜导线3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耳3-1,利用连接耳3-1包覆发热丝2的端头,实现发热丝2和铜导线3之间的快速连接;连接耳3-1的展开平面呈“工”字形,在组装时,只需弯折连接耳3-1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杰,未经李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059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电子雾化器结构
- 下一篇:一种有助于减少吸烟的烟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