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马达接线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31109.1 | 申请日: | 2014-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401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涂书斌;陆国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松下马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12 | 分类号: | H02K3/1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魏亮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马达 接线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尤其是马达的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铝线马达的卷线接线,目前通常的绕线方式是,将铝线剥离后缠绕在接线端子上进行浸焊。这个过程需要操作员将紧贴的铝线分开进行浸焊,因为铝线相互紧贴不利于浸焊,容易出现焊接失败、虚焊等现象,使马达各线圈之间不能相互导通,导致通电后马达无法正常运转。
但是由于需要人工操作,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铝线分开的效果不够理想,焊接失败、虚焊等现象仍然难以避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了一种电机接线端子,避免缠绕在接线端子上的铝线相互紧贴,从而提高浸焊成功率,保证马达各线圈之间相互导通及马达通电后马达正常运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接线端子,包括沿长度方向上逐圈缠绕漆包线的绕线部,所述绕线部上设有用于将相邻圈的漆包线分隔开的分隔结构。
优选的,所述分隔结构包括在绕线部相对两侧设置的分隔凹槽,所述分隔凹槽内设置有分隔凸起。绕线部上位于分隔凹槽的前端具有限位凸起。
优选的,所述分隔凸起的形状为圆弧状或三角状。
优选的,所述分隔凸起在绕线部相对两侧相互错开设置或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分隔凸起设置在绕线部一侧的分隔凹槽内。
优选的,设置有分隔凸起的分隔凹槽的宽度大于另一侧分隔凹槽的宽度。
优选的,绕线部相对两侧的分隔凹槽位于绕线部根部侧的侧壁在绕线部轴向错开。
优选的,所述分隔凸起与分隔凹槽底面间为圆弧过渡连接。
优选的,所述绕线部的根部在绕线部一侧设有一绕线凸起,所述绕线凸起的高度高于分隔凸起的高度,漆包线从绕线凸起绕过后再缠绕在绕线部上。
优选的,至少一侧所述分隔凹槽前端的限位凸起由分隔凹槽底端面的延伸面替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绕线部上设置有分隔凹槽,在分隔凹槽内设有分隔凸起,漆包线缠绕于分隔凹槽内,由于分隔凸起的存在,绕线过程中,该分隔凸起自动将缠绕的漆包线分隔开,因而避免了缠绕在接线端子上的铝线相互紧贴,从而提高浸焊成功率,保证马达各线圈之间相互导通及马达通电后马达正常运转,同时,由于不需要人工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实施例1中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绕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绕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中绕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4中绕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5中绕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6中绕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7中绕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8中绕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结合图1和图2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
一种马达接线端子,其包括绕线部1,漆包线沿绕线部1的长度方向逐圈缠绕于绕线部1上,所述绕线部1上设有将相邻圈的漆包线分隔开的分隔结构。
所述分隔结构具体为,在绕线部1相对两侧设有分隔凹槽10,在分隔凹槽10内设置有分隔凸起101,绕线部1上位于分隔凹槽10的前端具有限位凸起102,分隔凸起101与分隔凹槽10底面间为圆弧过渡连接。绕线部为近似矩形板结构,一般在绕线部宽度的两侧设置分隔凹槽10。漆包线就缠绕在分隔凹槽10内,不容易从分隔凹槽10中脱出,而分隔凸起101则将在分隔凹槽10内缠绕的漆包线分隔开。由于分隔凸起101与分隔凹槽10底面间为圆弧过渡连接,且所述分隔凸起101的形状为圆弧状,则在绕线过程中,漆包线自动从分隔凸起101与分隔凹槽10圆弧过渡处滑落进入分隔凹槽10底部,从而实现对缠绕的漆包线的自动分隔。而且,所述分隔凸起101对称设置在绕线部1相对两侧,可以使漆包线均匀分隔缠绕在绕线部1上。
另外,所述绕线部1的根部在绕线部一侧设有一绕线凸起11,所述绕线凸起11的高度高于分隔凸起101的高度,漆包线从绕线凸起11绕过后再缠绕在绕线部1上。漆包线在绕线凸起11上缠绕后就不容易松动,然后可以牢固的缠绕在绕线部上。所述绕线凸起11呈矩形,使漆包线较容易缠绕在绕线凸起11上,绕线凸起11根部与绕线部1主体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松下马达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松下马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311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薄壁中间环的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加强型阻燃野战光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