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推力杆内专用卡簧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1138.1 | 申请日: | 2014-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59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洪祖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优必胜(福建)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06 | 分类号: | F16F1/06;F16B21/18;B60G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2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推力 专用 卡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与推力杆和胶芯配合使用的专用卡簧。
背景技术
汽车后桥内使用的推力杆主要作用用于导向和传力的功效,由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承受较大的推拉力和扭摆力,其推杆两端内部安装的扭力胶芯受力产生弹性形变,以减少震动和外力的干扰,起到缓冲作用,从而使得车辆行驶始终趋于平稳,因此,必须保证安装在推力杆内部的胶芯具有非常强的弹性形变效果,以致于在推拉和扭摆受力时,胶芯不会从推力杆内部松脱出来;为了解决这一现象,使胶芯在推力杆内发挥弹性形变效果且不容易从推力杆内松脱出来,人们开发出各种用于固定胶芯的装置,其中包括如图1所示的开口式卡簧,该开口式卡簧在固定胶芯过程存在如下缺点:当推力杆受到推拉力或扭摆力时,必须需要设置在推力杆内部的胶芯将该作用力通过弹性形变抵消掉,才能保证车辆行驶平稳,而单层卡簧固定胶芯时,随着作用于推力杆上的作用力增大,极易将卡簧崩脱或崩断,使胶芯从推力杆内松胶出来,无法达到弹性形变的缓冲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固定牢靠且有效辅助推力杆内部胶芯进行弹性形变的推力杆内专用卡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推力杆内专用卡簧,是由一金属弹性体构成,该金属弹性体是由一条金属片缠绕卷曲若干圈的柱形弹簧组成,并且柱形弹簧的金属片表面上其金属片的外侧边缘高于内侧边缘,即金属片表面形成一倾斜面,其倾斜角度为3-5度。
所述金属弹性体的两自由末端的金属片边缘端面上均设有插槽。
所述的插槽为U形缺口。
所述金属弹性体是由一条金属片至少缠绕卷曲两圈的柱形弹簧组成。
所述金属片的宽度为0.5-3CM。
优选地,所述金属片采用优质弹簧钢材料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固定牢靠又耐用,同时通过设置3-5度的倾斜面有效消除部分作用力,有效保证了安装在推力杆内部的胶芯具有非常强的弹性形变效果,以致于在推拉和扭摆受力时,胶芯不会从推力杆内部松脱出来,使车辆行驶过程中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卡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卡簧在装配结构内压缩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卡簧在装配结构内被压缩状态示意图。
下列是图中各标识的具体名称:1金属弹性体、101自由末端、102 插槽、103自由末端、104内侧边缘、105外侧边缘、106倾斜面、2胶芯、3推力杆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一种推力杆内专用卡簧,是由一刚性材料组成的金属弹性体1,该金属弹性体1是通过一条刚性金属片缠绕卷曲若干圈的柱形弹簧组成,为了更好的发挥该弹性体的功效,在柱形弹簧的金属片表面上设置为外侧边缘105高于内侧边缘104,即金属片表面形成一向内倾斜的倾斜面106,其倾斜角度为3-5度,该倾斜面106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消除作用在推力杆上的作用力,并且作用力越大,卡簧与推力杆头3内壁的卡簧槽贴得越紧。
所述金属弹性体1的两自由末端(101、103)的金属片边缘端面上均设有插槽102。
所述的插槽102为U形缺口。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卡簧是将胶芯2固定在推力杆头3内,防止胶芯2在推力杆头3内松脱下来。
如图4的示,当推力杆头3受到推拉力或扭摆力时,推力杆头3内部的胶芯1受力,即卡簧表面与推力杆头3内壁完全贴合,瞬时将该作用力通过卡簧3上的倾斜面部分抵消掉,从而有力地保证了车辆始终行驶平稳。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优必胜(福建)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未经优必胜(福建)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11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