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用于增压锅炉余热回收的密集受热管束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04920.6 | 申请日: | 2014-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76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艾博;周振华;李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2B37/20 | 分类号: | F22B37/20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增压 锅炉 余热 回收 密集 受热 管束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增压锅炉余热回收的密集受热管束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蒸汽动力系统是一种主要的舰船动力系统,增压锅炉是一种先进的舰用锅炉技术,以其先进的重量尺寸指标和良好的机动性指标。由于涡轮增压机组利用烟气做功,增压锅炉装置的排烟温度较高,因此,锅炉效率相对较低,在增压锅炉装置后增设余热锅炉来回收热量,既可以增加增压锅炉外供多参数蒸汽的能力,提高整个装置的热效率,降低油耗,提高续航力,又可以降低红外指标,提高舰船的安全性。
余热锅炉为立式烟道水平受热面强制循环锅炉。按烟气流向依次布置有蒸发器和经济器。蒸发器和经济器各受热面组件均采用双集箱水平翅片管组形式,管子错列布置。受热面由管板支撑,并与烟道组装成管箱。通过管箱钢结构和管箱下设置的支撑装置,将余热锅炉支撑在基础之上。锅筒布置在上层甲板或独立的钢结构上。锅筒上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计,连续排污接口。锅筒设置有悬挂式人孔门。锅炉进、出口烟道为钢制结构,绝缘层为硅酸铝干法针刺毯。余热锅炉的换热部位是受热管束,包括蒸发器管束和经济器管束两部分。
海洋舰船环境中空气潮湿,普通材料容易腐蚀。舰船在海洋中经常摇摆、晃动、不稳定,对各种设备的要求较高。船舶动力舱室内空间狭小,安装余热锅炉时难度较大。所以需要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增压锅炉余热回收的受热管束固定装置。在船舶高速行驶或者大角度转弯时,船体倾斜较大,动力设备也有较大倾斜。受热管束倾斜后容易发生移动或者与周围设备磕碰。受热管束设计时考虑到受热膨胀,与其他设备留有一定的配合间隙,防止膨胀时接触。这样在船体摇摆、晃动时更能造成受热面磨损。集箱作为换热介质的收集装置也需要专门的挂件来固定。
由于船用余热锅炉具有的区别于陆上余热锅炉的特点,有必要设计一种适用于增压锅炉余热回收的受热管束固定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增压锅炉余热回收的密集受热管束固定装置,具有适应海洋环境的材料,在船体晃动、摇摆时让受热管束保持稳定,不发生大的移动,还能保证管束受热时具有一定的膨胀空间,让受热管束安全可靠地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一种适用于增压锅炉余热回收的密集受热管束固定装置,主要包括管板组件中的管托,隔板组件、集箱挂件、集箱托管,其特征在于:实用新型中的管束穿过管板和隔板,隔板组件的结构包括角钢连接件、管托,管托焊接在隔板板体上,管束从隔板中穿过,隔板与角钢连接架采用螺栓连接,角钢连接架焊接到箱体的槽钢梁上;在管板和隔板上按管束的数量密集布置了的管托,管托采用小中心角的结构设计,保证了对管束支撑的同时又实现了占用空间小质量轻特点;隔板布置方向与烟气冲刷方向平行,隔板放置在受热面的中间位置,支撑密集管束,导流烟气;对多个集箱设计了专门的集箱挂件,连接后固定在箱体上部;下部的集箱设计了集箱托管,将集箱搭载在托管上来固定集箱;整个结构均采用适合海上舰船环境的耐腐蚀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整体结构设计精巧合理,起到了对受热管束的固定和保护作用;能够保证船上余热锅炉密集受热管束的安全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布置图;
图1中:管板组件1、隔板组件2、集箱挂件3、集箱托管4。
图2是隔板组件的结构图;
图2中:角钢连接件2-1、管托2-2。
图3是管板结构图。
图4是隔板上小中心角管托的结构图;
图4中:第一管托2-2-1。
图5是集箱挂件的布置图;
图5中:集箱挂件3。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一种适用于增压锅炉余热回收的密集受热管束固定装置。结构组成包括管板组件中的管托,隔板组件、集箱挂件、集箱托管。适用于增压锅炉余热回收的密集受热管束固定装置具有适应海洋环境的材料,在船体晃动、摇摆时让受热管束保持稳定,不发生大的移动,还能保证管束受热时具有一定的膨胀空间,让受热管束安全可靠地工作。
管束穿过管板和隔板,在管板和隔板上按管束的数量密集布置了的第一管托。第一管托采用了小中心角的结构设计,保证了对管束支撑的同时又实现了占用空间小质量轻等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049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软内饰压紧结构
- 下一篇:一种自动穿防水栓双头压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