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浸酸铬粉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28030.X | 申请日: | 2014-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09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发明(设计)人: | 冯练享;白清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力厚轻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4C3/08 | 分类号: | C14C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31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浸酸铬粉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浸酸铬粉及其制备方法,可以使裸皮软化后不需要经过浸酸工序而直接进行鞣制,属于皮革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制革过程中,大多数工艺都是以裸皮软化后经过浸酸工序再进行铬粉鞣制为基础的。张铭让、陈武勇主编的《鞣制化学》,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年8月,P88-91所叙,浸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抑制皮胶原的羧基离解,同时也为了避免铬配合物在裸皮表面PH值较高时水解,使得铬粉更容易向皮内渗透,顺利完成鞣制而不会造成表面过鞣现象以及在皮内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但浸酸同样带来其他问题,例如浸酸时间长,延长了鞣制工序,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浸酸容易造成裸皮肿胀,既不利于铬粉的渗透,同时还会严重破坏皮胶原纤维,使皮革强度下降,因此在浸酸时需要加入大量的中性盐如氯化钠来抑制裸皮肿胀,约占皮重的6%。中性盐的加入,使得裸皮脱水造成皮革扁薄,又引入了大量Cl-而污染环境,中性盐很难从水中分离,只能通过浓缩制革废水形成固废,无法真正解决。另一方面浸酸工序还会使皮胶原中很多酸溶性和盐溶性蛋白流失,造成松面现象,而且浸酸工序操作复杂,鞣制后期必须要提碱,若提碱过快,又会造成蓝皮面粗、铬花等质量问题。在常规浸酸工艺中,铬的吸收率只有65-70%,大量的铬随废水排出,不仅造成铬资源的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虽然现在已有许多高吸收铬鞣助剂应运而生,使得铬吸收率提高,同时也有厂家采用循环工艺,鞣制后的铬废水循环利用于下一批皮革的鞣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铬的利用率,但依然无法解决中性盐的问题。
奥地利的Karl Heinz Munz采用CO2对裸皮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鞣制的方法(DAS LEDER,1997,P617)来避免浸酸,由于CO2预处理实际上也是产生碳酸来达到效果,类似于浸酸工序,固其生产工艺依然没有简化。
新西兰的S.Das Gupta使用聚酰胺对铬鞣剂进行改性,使铬鞣剂在鞣制初期为阴、中性铬配合物,能在软化的裸皮中顺利渗透,从而实现了不浸酸鞣制(JSLTC,1998,82,15)。但该体系反应复杂,生产成本高,且只适用于羊皮等较薄皮的鞣制。
CN1142294C采用六价铬化合物100份;浓硫酸70-120份;糖20-25份;水300-400份;芳磺酸类化合物与Cr2O3摩尔比例为0.3-2∶1;有机酸盐与Cr2O3摩尔比例为0.5-3∶1等为原料按照工艺反应合成铬鞣剂,PH值为2-3。这种铬鞣剂在环境条件PH≥8时1小时不会发生Cr(OH)3沉淀,在鞣制初期一方面因分子小可顺利在PH为7.5左右的软化皮内渗透,另一方面本身PH值较低,加入后在短时间内因鞣制体系的PH值迅速下降为3-4,又使溶液中的铬鞣剂不致于过早的变成大分子,从而可继续向皮内渗透,而皮内PH值又较高,这时就可以促进小分子阴、中性铬配合物向阳性铬配合物转变,继而由皮内向皮外与皮胶原发生交联反应,较好的解决了传统铬鞣剂在鞣制过程中渗透与结合的矛盾问题,使鞣制前裸皮不要浸酸,其Cr2O3的吸收率在>85%。但其加有机酸盐前的工序类似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制革厂所用的俗称蓝液的铬鞣液,配制过程存在一定危险,而且操作不当还会造成六价铬反应不完全导致六价铬超标,现在制革厂基本使用市售铬粉来进行鞣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浸酸铬粉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有机羧酸及分散单宁与铬粉络合反应生成阴性铬配合物,这样可以让铬鞣剂更容易渗透到皮内部,实现了不浸酸鞣制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铬与皮革胶原纤维的结合力,铬吸收率可以达到96%以上。
本发明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不浸酸铬粉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加入市售铬粉100份和水150-200份,充分搅拌至铬粉溶解,然后升温至60-100℃,慢慢加入有机羧酸5-25份,约1小时加完,加完保温反应2-4小时;
(2)慢慢加入分散单宁5-15份,约1小时加完,加完保温反应2-4小时;
(3)降温至40℃,加入0.5-1份EDTA-2Na;
(4)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绿色粉末状产品。
为了考察该不浸酸铬粉的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应用实例进行考察。
应用实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力厚轻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力厚轻工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280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