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72960.0 | 申请日: | 2014-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6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覃忠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16 | 分类号: | H04L1/16;H04W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杜诚;李春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通信 设备 方法 | ||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根据一个实施例,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设备包括信号收发装置和控制装置。信号收发装置被配置为发射设备至设备通信信号,以及接收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对该通信信号的反馈信号。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基于反馈信号确定其他通信设备对通信信号的接收质量,以及基于其他通信设备的接收质量的分布情况调整用户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无线通信领域,更具地体,涉及用于控制设备至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的用户设备侧无线通信设备和方法以及基站侧无线通信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D2D通信是一种通过复用小区内资源进行终端之间直接通信以达到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的新型技术。D2D通信可以包括终端设备间一对一的通信以及一对多的通信。例如,在图10所示的多播D2D通信场景下,用户设备(UE)1001作为D2D通信的主UE与其通信覆盖范围1003内的多个其他UE进行D2D通信。
在3GPP LTE-A Rel-12标准中定义了如下两种D2D通信模式,即网络辅助的D2D资源分配模式以及D2D通信发起用户自主选择的资源分配模式。当D2D通信发起用户位于网络覆盖范围内时,可以使用上述两种模式,否则只能使用第二种模式。在D2D广播通信中,主UE首先向潜在D2D目标UE发送发现(Discovery)信号,然后再发送调度分配及数据信号。D2D接收端检测到发现信号后利用发现信号的信息来解析后续的调度分配及数据发送信号。
发明内容
然而,在缺乏接收端反馈信息的情况下,无法根据接收端的接收效果对发射端的发射参数进行调整,进而影响了该信令流程和信令内容在D2D场景下的使用效果。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以下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设备包括信号收发装置和控制装置。信号收发装置被配置为发射设备至设备通信信号,以及接收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对该通信信号的反馈信号。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基于反馈信号确定其他通信设备对通信信号的接收质量,以及基于其他通信设备的接收质量的分布情况调整用户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设备包括信号收发装置和控制装置。信号收发装置被配置为发射设备至设备通信信号和向网络上报覆盖范围调整请求信号,以及接收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对所述通信信号的反馈信号和网络发送的覆盖范围调整确认信号。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反馈确定所述其他通信设备对所述通信信号的接收质量,以及基于所述其他通信设备的所述接收质量的分布情况调或者根据网络覆盖范围调整确认信号中的控制命令调整所述用户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其中,所述覆盖范围调整请求信号包括以下信息的至少之一:调整发射功率和/或调制编码方式的请求;调整发射功率和/或调制编码方式的偏移值;所述其他通信设备的所述接收质量的分布情况;以及是调整设备至设备发现信号的发射参数还是调整设备至设备数据传输信号的发射参数。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一种由无线通信设备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发射设备至设备通信信号;接收其他通信设备对该通信信号的反馈信号;基于反馈信号确定其他通信设备对通信信号的接收质量;以及基于其他通信设备的接收质量的分布情况,调整通信信号的覆盖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设备包括接收装置和反馈装置。接收装置被配置为从另一用户设备接收设备至设备通信信号。反馈装置被配置为发射针对该通信信号的反馈信号。其中,反馈信号包括无线通信设备的标识信息和关于通信信号的接收质量信息至少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29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