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态硬盘安排操作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65857.3 | 申请日: | 2014-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0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林政仪;萧亦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6 | 分类号: | G06F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态 硬盘 安排 操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态硬盘,特别是涉及固态硬盘处理主机存取操作,对各闪存重新安排执行操作顺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固态硬盘(SolidStateDrive,简称SSD)由数个与非门闪存(NANDFlashMemory)整合成为单一储存装置。由于固态硬盘利用半导体变换电压存储的特性,传输数据非常快速,已成为大量信息储存的消费主流产品。
如图1所示的是现有技术固态硬盘数据传输的流程。现有技术固态硬盘由主机10发出数据的存取操作,由固态硬盘控制器11接收存取操作,并暂存在缓冲存储器12,再由固态硬盘控制器11依据接收存取操作的顺序,经各闪存14各自的先进先出(FirstInFirstOut,简称FIFO)管道,形成存取操作信道13a传送至各闪存14,各闪存14根据存取操作的顺序执行存取操作,将闪存14储存的数据,按照存取操作的指令进行处理数据,再由其先进先出管道传输处理数据,形成数据信道13b,依序送至主机10。因此,固态硬盘具有多个闪存14的先进先出管道,同时处理存取操作,可提高执行操作的效率。
然而,固态硬盘只要任一存取操作执行产生延迟,执行该存取操作的闪存受限于先进先出管道,后续未处理的存取操作也需静待处理,而主机也跟着延迟处理。此外,固态硬盘将相关的数据,随机分配储存在不同的闪存,纵使其它闪存已将处理数据送至主机,主机也需等待接收完闪存延迟处理的数据,才能进行处理,不仅引起主机效能的降低,更导致固态硬盘丧失高传输速度的特性。因此,固态硬盘在安排执行操作的方法上,仍有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态硬盘安排操作的方法,根据存取操作的型态,以短操作时间的操作型态为优先,重新排列闪存存取操作的顺序,以提高操作效能。
为了达到前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固态硬盘安排操作的方法,接收主机的存取操作;暂存存取操作;以短操作时间型态的存取操作优先处理,重新排列存取操作;分送至各闪存处理存取操作;将处理存取操作的数据送至主机。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固态硬盘安排操作的方法,通过在各闪存平行处理相同型态的操作,减少主机等待时间,以加速主机的操作。
为了达到前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固态硬盘安排操作的方法,接收主机的存取操作,暂存在固态硬盘的缓冲存储器,根据读取、修改、写入及擦除操作由短至长的操作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存取操作,经先进先出管道分送至各闪存,由各闪存平行处理相同型态的存取操作,将处理存取操作的数据经先进先出管道送至主机。
附图标记
图1是现有技术固态硬盘数据传输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使用的固态硬盘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对不同安排操作效能的比较图。
图4是本发明固态硬盘安排操作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固态硬盘安排操作的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符号说明
20主机
21处理器
22动态随机内存
30固态硬盘
31控制器
32缓冲存储器
33先进先出管道
33a操作信道
33b数据信道
34闪存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列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加以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使用的公知固态硬盘的系统结构。其中主机20设置处理器21发送存取操作,且设有动态随机内存(DRAM)22暂存存取的数据备用。本发明的固态硬盘30连接主机10,固态硬盘30内设控制器31配合缓冲存储器32,控制由多个先进先出管道33一对一对应连接的多个闪存34,整合成为单一储存装置,作为主机的主要数据储存装置。本实施例虽以固态硬盘30包含第0至3个等4个闪存34为例说明,但包含且不限于4个闪存34,可依需要增减闪存34的数量调整存储器容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58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处理器和数据收集方法
- 下一篇: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