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卡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63820.7 | 申请日: | 2014-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5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林剑伟;卢盘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13 | 分类号: | F16L3/1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章兰芳 |
地址: | 516005 广东省惠州市东江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线安放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卡线结构。
背景技术
卡线结构作为电力、电信、铁路电气化架空线路施工及检修中常用的握线工具,已经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现有的卡线器一般通过两个卡合组件卡扣导线,并且导线卡合不牢固,容易脱出,并且现有的卡线器的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生产工序较多,生产成本高,且使用起来也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翻折、防止导线脱出的卡线结构,该卡线结构使用方便、制作工序简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提供一种卡线结构,包括卡线座,所述卡线座的一端设有卡扣、另一端设有卡扣锁孔,所述卡扣与卡扣锁孔组成可卡合、可分开的卡扣结构;所述卡线座上还设有用于卡入导线的两组凹槽,每组凹槽包括至少一个凹槽,卡线座上位于所述两组凹槽中间的部分为柔性连接薄片结构,所述柔性连接薄片结构使得卡线座可翻折,翻折后的卡线座两端的所述卡扣与卡扣锁孔相卡合,所述两组凹槽相拼合形成导线的容置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包括呈半圆柱形的中部凹槽和两端凹槽,所述中部凹槽的截面直径大于两端凹槽的截面直径,所述中部凹槽用于容置缠设有扎线胶布的导线部分。
更进一步地,所述两组凹槽中每组凹槽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凹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卡线座或卡线座的柔性连接薄片结构采用塑胶材料制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一种卡线结构,卡线结构的卡线座翻折锁合的两部分通过柔性连接薄片结构连接在一起,可通过模具一次性成型制造,降低生产成本;卡线结构的凹槽设置为防止导线脱出结构,使用方便、制作工序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卡线结构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卡线结构处于翻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卡线结构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卡线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卡线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5具体阐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附图仅供参考和说明使用,不构成对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卡线结构,包括卡线座1,所述卡线座1的一端设有卡扣11、另一端设有卡扣锁孔12,所述卡扣11与卡扣锁孔12组成可卡合、可分开的卡扣结构;所述卡线座1上还设有用于卡入导线2的两组凹槽3,每组凹槽包括至少一个凹槽3,卡线座1上位于所述两组凹槽3中间的部分为柔性连接薄片结构4,所述柔性连接薄片结构4使得卡线座1可翻折,翻折后的卡线座1两端的所述卡扣11与卡扣锁孔12相卡合,所述两组凹槽3相拼合形成导线的容置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线座1通过模具一次性成型制造,降低模具成本。
如图5所示,所述凹槽3包括呈半圆柱形的中部凹槽和两端凹槽,所述中部凹槽的截面直径大于两端凹槽的截面直径,所述中部凹槽用于容置缠设有扎线胶布5的导线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组凹槽3中每组凹槽3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凹槽3。
所述卡线座1或卡线座的柔性连接薄片结构4采用韧性较好的塑胶材料制作,以保证卡线座1或卡线座的柔性连接薄片结构4的柔性和强度。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如图2所示,用扎线胶布5对导线2进行包扎形成较粗的部分,包扎后的较粗的导线部分卡入的凹槽3的中部凹槽,将卡线座1进行翻折,使卡扣11嵌入卡扣锁孔12,完成卡线过程。
如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38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针对蜡质油污泥的快速无害化生物降解方法
- 下一篇:页岩油泥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