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柴油原料生产小分子芳烃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61102.6 | 申请日: | 2014-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59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毓莹;蒋东红;梁家林;任亮;辛靖;王锦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C07C4/18;C07C15/04;C07C15/06;C07C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 原料 生产 分子 芳烃 方法 | ||
1.一种由柴油原料生产小分子芳烃的方法,包括:
(1)柴油原料与富氢气体混合后进入加氢精制反应区与加氢精制催化剂接触反应,
(2)加氢精制反应区的反应流出物不经任何中间分离设置,进入加氢裂化反应区I,与第一加氢裂化催化剂接触反应,加氢裂化反应区I的反应流出物经高压分离器I冷却、分离后得到富氢气体I和液体I,富氢气体I循环利用,液体I经低压分离器和分馏系统分离得到轻汽油馏分、重汽油馏分、中间馏分和尾油馏分;
(3)重汽油馏分进入脱硫反应区与加氢脱硫催化剂接触,继续进行深度脱硫,脱除其中的噻吩及硫醇后,进入芳烃抽提单元分离得到苯、甲苯、二甲苯及抽余油;
(4)中间馏分进入加氢裂化反应区II,与第二加氢裂化催化剂接触反应,加氢裂化反应区II的反应产物经高压分离器II气液分离后得到富氢气体II和液体II,富氢气体II循环利用,得到的液体II返回低压分离器和分馏系统,分离得到轻汽油馏分、重汽油馏分和中间馏分和尾油馏分;
所述的柴油原料沸点范围为165~400℃,总芳烃含量高于60质量%,柴油原料中双环以上芳烃的含量高于40质量%。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轻汽油馏分的馏程干点小于70℃,轻汽油馏分中苯含量小于0.5重量%;所述的重汽油馏分的馏程范围50℃~190℃,重汽油馏分中苯、甲苯及二甲苯含量大于35重量%,重汽油馏分中硫含量小于100μg/g;所述的中间馏分的馏程范围150℃~280℃,中间馏分中芳烃含量高于60重量%,其中,烷基苯类和四氢萘类单环芳烃含量高于55重量%,所述中间馏分中氮含量为10μg/g~50μg/g之间;所述的尾油馏分的馏程初馏点大于250℃。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轻汽油馏分的馏程干点小于60℃;所述的重汽油馏分的馏程范围为60℃~175℃,重汽油馏分中,苯、甲苯及二甲苯含量大于40重量%,重汽油馏分中硫含量小于60μg/g,所述的中间馏分的馏程范围为165℃~260℃,所述中间馏分中芳烃含量高于70重量%,其中,烷基苯类和四氢萘类单环芳烃含量高于65重量%,所述中间馏分中硫含量不小于100μg/g;所述的尾油馏分的馏程初馏点大于260℃。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得的20-100重量%的尾油馏分循环至加氢裂化反应区I,剩余尾油馏分作为清洁柴油调合组分。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精制反应区的反应条件为:氢分压3.5MPa~10.0MPa,反应温度300℃~450℃,氢油体积比400~2500Nm3/m3,液时体积空速0.2h-1~6.0h-1。
6.按照权利要求1所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精制反应区的反应条件为:氢分压4.0MPa~9.0MPa,反应温度340℃~430℃,氢油体积比600~1500Nm3/m3,液时体积空速0.8h-1~4.0h-1。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裂化反应区I的反应条件为:氢分压3.5MPa~10.0MPa,反应温度300℃~450℃,氢油体积比400~2500Nm3/m3;以进入加氢裂化反应区I的新鲜物料和尾油馏分的混合油为基准,加氢裂化反应区I的液时体积空速为0.2h-1~6.0h-1。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裂化反应区I的氢分压4.0MPa~9.0MPa;反应温度为380℃~450℃;氢油体积比700~2000Nm3/m3;以进入加氢裂化反应区I的新鲜物料和尾油馏分的混合油为基准,加氢裂化反应区I的液时体积空速优选0.8h-1~5.0h-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110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水相破乳剂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