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氮氧化物脱除的催化材料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64927.6 | 申请日: | 2014-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9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朗鑫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83 | 分类号: | B01J23/83;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高***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氧化物 脱除 催化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氮氧化物脱除用催化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NO)和二氧化氮(NO2),统称为NOx。NO对人体没有刺激性,但进入人体后能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结合能力是CO的1000倍),使人缺氧并对中枢神经造成伤害。此外,NO也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来源之一。截止到目前,全球已发生多起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NO2对呼吸道粘膜刺激性很强,能导致气管和肺部功能障碍、咳嗽、呼吸紧促,最终形成肺气肿。短时间接触NO2即会出现中毒症兆。据研究表明,如果人在NO2浓度高于9.4mg/m3的空气中持续暴露十分钟,呼吸系统功能就会失调。在高温线,氮气可与氧气发生反应生产氮氧化物,因此在高温下,氮氧化物极易生成。高温锅炉,煅烧设备,燃油发动机等都是氮氧化物的排放源。
NOx的催化还原技术主要为富氧还原,具体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存储催化还原,以及用等离子体辅助催化还原等方法。考虑到实际使用环境状况,有些技术未能得到广泛推广。目前,可产业化的技术路线主要为: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CatalyticReduction,简称SCR)和储存催化还原(NOStorage-Reduction,简称NSR)。
储存催化还原(NSR)NSR催化剂一般以贵金属作为催化活性组分,碱和/或碱土金属氧化物作为储存组分,γ-Al2O3作为载体提供大比表面积,以提高活性组分和储存组分的分散度。文献中典型的NSR催化剂体系是Pt和Ba负载在γ-Al2O3载体上,通常记为Pt/Ba/Al2O3。氮氧化物储存成分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本身并不能直接将气相中的NO捕获和氧化,而要借助于相邻的贵金属活性中心,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将NO储存起来。在还原气氛中硝酸盐是不稳定的,快速释放出NO2并被还原剂按照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反应的方式还原成N2,同时催化剂表面的捕获能力得到恢复。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SCR的化学反应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是还原剂在一定的温度和在催化剂作用下,有选择地把烟气中的NOx还原为N2,同时生成水。催化剂的作用是降低NOx催化反应的活化能,使其反应温度降低。NH3是实际工业应用最多的还原剂,除了NH3,研究较多的是以小分子烃类、H2等。当以氨气为还原剂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反应:
4NH3+4NO+O2=4N2+6H2O
4NH3+2NO2+O2=3N2+6H2O
2NH3+NO+NO2=N2+3H2O
SCR技术的关键问题是选择优良的催化剂。理想的催化剂应具备以下优点:①活性高;②抗中毒能力强;③机械强度和耐磨损性好;④有合适的工作温度区间;⑤抗吸水脱水性能强;这样的催化剂才能应用于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⑥催化剂本身在使用过程无有害物质放出。迄今的研究中,SCR催化剂主要有以下几类:
(1)金属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中应用最多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是V2O5。发电厂装配的废气净化系统,大多数也采用这类催化剂。V2O5可直接使用,但为了提高活性和稳定性,大多都将其负载于A12O3、SiO2、A12O3-SiO2、ZrO2、TiO2、TiO2-SiO2:等氧化物载体上,商用的V2O5催化剂多负载于TiO2上,最常用的是V2O5-WO3/TiO2型SCR催化剂。在工业应用时,一般将V2O5-WO3/TiO2做成蜂窝形状或涂敷于金属板等基质上。钒在高温下具有挥发性,它的挥发将导致催化剂很快失活;二氧化钛在高温下也会发生相变从而使催化剂失活。因此V2O5-WO3/TiO2催化剂是不稳定的。
(2)贵金属催化剂贵金属是研究较早的一类SCR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广泛采用的载体是堇青石蜂窝体,贵金属Pt、Pb、Rh担载在载体上,载体中添加如La、Ce、Ba等助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朗鑫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朗鑫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649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