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端面过定位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8132.5 | 申请日: | 2014-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2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柯瓦泽;王亚锋;于显爱;崔宝峰;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双特智能传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31/40 | 分类号: | B23B31/4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地址: | 71011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端面 定位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产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端面过定位夹具。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薄壁零件在机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塑形变形和弹性变形影响工艺尺寸公差以及相关形位公差精度的问题,一般都是通过估计零件的变形量来修改刀补,或修改程序坐标参数补偿变形量来满足尺寸公差要求,然而这样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变形量,加工过程还是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不同批次毛坯产生的变形量不一样,需不断改变补偿参数以满足加工要求,补偿参数需多次实验测量才能确定,操作过程繁琐,而且补偿效果差;再者,同一批次毛坯产生的变形量也不一样,变化范围较大,无法统一设定补偿参数对工件进行补偿;即使通过修改程序参数补偿变形量满足了尺寸大小要求,但不能完全保证相关的平行度、平面度、跳动等形位公差要求,对后续工序的定位要求产生影响,因此,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零件加工尺寸稳定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双端面过定位夹具,以解决薄壁零件在机加工过程中因塑形变形和弹性变形而导致工艺尺寸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端面过定位夹具,包括与机床液压缸相连的拉杆,与拉杆配合连接传递拉杆拉力的连接盘,套装于连接盘上与机床工作台固定连接的芯轴,芯轴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工件轴向定位和限位的过定位垫,所述过定位垫包括工件定位端面和工件变形时的限位端面,连接盘还连接有套装于芯轴上的涨套,通过拉杆牵拉涨套,涨套在工件内孔中涨开撑紧工件并后拉工件产生轴向变形。
所述过定位垫包括大端面和小端面,所述过定位垫大端面与工件外沿大端面直接接触用于工件轴向端面定位,所述过定位垫小端面在工件发生轴向变形时,用于工件轴向限位,控制工件轴向变形量。
所述涨套与芯轴为锥面配合,通过拉杆牵拉涨套沿芯轴锥面滑动涨开。
所述芯轴上固定安装有支撑盘,过定位垫与支撑盘固定连接。
所述芯轴为一端为空心结构且直径大于另一端,芯轴另一端为实心结构,所述连接盘安装于芯轴空心结构内,涨套套装在芯轴另一端实心结构外部,连接盘与涨套通过穿过芯轴上过孔的螺栓连接,所述过孔内安装有导向套。
所述拉杆上安装有用于锁紧连接盘的夹紧螺母。
本发明的双端面过定位夹具,包括与机床液压缸相连的拉杆,通过拉杆牵拉的涨套;在对工件进行车加工前,后拉涨套在工件内孔中涨开使工件径向撑紧和轴向端面定位贴紧。同时,芯轴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工件轴向定位和限位的过定位垫对工件进行定位和变形限位。
在工件加工前,利用后拉涨套产生的后拉力先使工件径向撑紧和产生一定可控的轴向弹性变形量保证工件端面定位贴紧,同时采用过定位垫对工件进行定位和限位,避免薄壁零件在车削时因后拉涨套产生的后拉力和切削时的刀片挤压力影响产生不可控的弹性变形和塑形变形而导致工艺尺寸不稳定的问题。待工件加工完后工件侧壁变薄,其弹性变形恢复量小,并有效控制塑性变形量,不但保证了工艺尺寸公差和相关形位公差,且保证加工尺寸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拉杆2.夹紧螺母3.机床工作台4.芯轴5.连接盘6.支撑盘7.涨套8.过定位垫8-1.过定位垫大端面8-2.过定位垫小端面9.工件10.导向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其主要结构由以下部件组成:
拉杆:与液压缸相连传递拉力;
连接盘:与拉杆配合连接传递拉杆拉力,同时为保证芯轴定心安装;
芯轴:与机床工作台固定连接,端面上连支撑盘,可对轴向定位进行调节;
支撑盘:端面上连接过定位垫,同时其内孔与涨套配合保证涨套沿轴向定心运动;
过定位垫:过定位垫连接于连接盘上,可根据零件改变厚度调节轴向位置,其工作端面包括定位端面和限位端面;
涨套:在芯轴锥面上滑动撑开涨套,保证零件径向撑紧和轴向端面贴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双特智能传动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双特智能传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81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