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性能可调的硫磷氮共掺杂碳点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147264.X 申请日: 2014-04-14
公开(公告)号: CN103911151A 公开(公告)日: 2014-07-09
发明(设计)人: 卓克垒;王春风;孙东;陈玉娟;刘丽红;徐攀 申请(专利权)人: 河南师范大学
主分类号: C09K11/70 分类号: C09K11/70;C01B31/02;B82Y30/00;B82Y40/00
代理公司: 新乡市平原专利有限责任公司 41107 代理人: 路宽
地址: 453007 河*** 国省代码: 河南;4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荧光 性能 可调 硫磷氮共 掺杂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碳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性能可调的硫磷氮共掺杂碳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点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通常它们的尺寸小于10纳米。自从2004年首次由电泳的方法从单壁碳纳米管纯化分离出碳点以来已逐渐成为碳纳米材料家族的一个后起之秀[参见:(a) Xu XY, Ray R, Gu Y, Ploehn HJ, Gearheart L, Raker K, et al. J. Am. Chem. Soc 2004; 126(40):12736-7. (b) Baker SN, Baker GA,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38):6726-44]。与传统的半导体量子点和荧光染料相比,由于荧光碳点具有好的水溶性、良好的化学惰性、易于功能化、高的抗漂白性、低的毒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优越的性能使得荧光碳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生物传感器、药物释放和光电子器件等许多应用领域中替代了传统的基于有毒金属的量子点[参见:(c) Michalet X, Pinaud FF, Bentolila LA, Tsay JM, Doose S, Li JJ, et al. Science 2005; 307(5709):538-44. (d) Sanderson K, Nature 2009; 459(7248):760-1]。目前已经报道了许多碳基荧光纳米材料,如富勒烯、碳纳米管、纳米金刚石和碳点等。由于碳点的形貌可控,尺寸大小和荧光性能可调,并且其原料丰富廉价以及便利的合成路线,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热潮。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致力于研究碳点的不同合成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的类型,一种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合成法,另一种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合成法。通常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包括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和电化学合成法等[参见:(e) Shen JH, Zhu YH, Yang XL, Li CZ, Chem. Commun 2012; 48(31):3686-99. (f) Cao L, Wang X, Meziani MJ, Lu FS, Wang HF, Luo PJG, et al. J. Am. Chem. Soc 2007; 129(37):11318-9. (g) Zheng L, Y Chi, Dong Y, Lin J, Wang B, J. Am. Chem. Soc 2009; 131(13):4564-5],而自上而下的合成法通常是把大块的石墨材料通过氧化或烧蚀等方法得到小尺寸的碳点。自下而上的合成法包括燃烧法或水热合成法、模板法和微波合成法等[参见:(h) Liu HP, Ye T, Mao CD,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34):6473-75. (i) Liu RL, Wu DQ, Liu SH, Koynov K, Knoll W, Li Q,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25):4598-601. (j) Zhu H, Wang XL, Li YL, Wang ZJ, Yang F, Yang XR. Chem. Commun 2009; 0(34):5118–20],通常自下而上的合成法是以小分子作为前驱体合成碳点。最近,含有杂原子的碳点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其原因在于通过杂原子的掺杂所引起的结构变化能有效地改变碳点的本质特性,包括电子性能、表面和局部的化学反应活性等[参见:(k) Stephan O, Ajayan PM, Colliex C, Redlich P, Lambet JM, Bernier P, et al. Science 1994; 266(5191):1683-85. (l) Bourlinos BB, Bakandritsos A, Kouloumpis A, Gournis D, Krysmann M, Giannelis EP, et al. J. Mater. Chem 2012; 22(44): 23327-30.]。在掺杂的碳点中,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氮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氮掺杂碳点的制备通常采用电化学合成法、超声合成法和水热处理合成法等[参见:(m) Ma Z, Ming H, Huang H, Liu Y, Kang ZH, New J. Chem 2012; 36(4):861-64. (n) Zhang YQ, Ma DK, Zhuang Y, Zhang X, Chen W, Hong LL, et al. J. Mater. Chem 2012; 22(33):16714-18. (o) Bao L, Zhang ZL, Tian ZQ, Zhang L, Liu C, Lin Y, et al. Adv. Mater 2011; 23(48):5801-6. (p) Sun D, Ban R, Zhang PH, Wu GH, Zhang JR, Zhu JJ. Carbon, 2013; 64:424-34]。而其它杂原子掺杂碳点的制备、性质及其应用研究,文献报道较少,特别是在杂原子共掺杂碳点的制备、性质及其应用研究中,基本属于空白。目前,利用水热法,以黄瓜汁为前驱体,一步法制备荧光性能可调的硫磷氮共掺杂碳点还未见报道。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师范大学,未经河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72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