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经纬两种不同纤维组合的肌内效贴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9764.4 | 申请日: | 2014-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2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发明(设计)人: | 韩士兵;王建平;康晨;徐琳淞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迪力卫生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12 | 分类号: | B32B27/12;B32B37/26;D03D15/08;D06B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4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经纬 不同 纤维 组合 肌内效贴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肌内效贴,尤其涉及一种经纬两种不同纤维组合的肌内效贴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文化体育的蓬勃发展,肌内效贴也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全球现有的产品均采用全棉或者粘胶纤维(即人造棉)构成,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案,是因为一方面同一种纤维生产方式相对容易,另一方面在后整理过程中,人造棉或全棉的染色温度只需60摄氏度,这样成本比较低,若采用不同种纤维,则会因为纤维特性不同而必须采用不同的染色工艺,造成成本的上升。
但采用上述方案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以下的不足点:
(1)全棉或人造棉的产品亲水性过大,而肌贴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长时间使用(有时会贴合人体七天以上),而且使用过程中会面临洗澡,游泳等等问题,这时,高含水量的肌贴就很难在人体表面被干燥,由此会捂在人体表面,非常不舒适;
(2)由于全棉或人造棉的生产工艺及纤维特性不同,单纤维的撕裂强度偏低,为了使产品具有一定的强度,就必须使纱线也具有能够承受织造、染色、扩幅、定型的强度。而能够采用的方案就是使纤维束形成一定的捻度,使纤维相互包合。但如果采用此方案,由于纤维已经相互包合,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纤维变得更硬,纤维的横截面更趋向圆形,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这样,不管前处理或产品后处理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在基础材料的特性上,已经使产品手感偏硬。
(3)由于肌贴产品是经向带有弹力,而且产品背面带有胶水,在使用中,一般是纵向拉伸后贴于人体表面,贴于人体后,面料就必须产生回弹。但如果肌贴产品本身偏硬,就容易引起:a、贴后容易在体表引起反翘,从而引起脱落;b、产品偏硬,贴后体感会有缺陷;c、增加了过敏率。
(4)由于人造棉或全棉纱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加捻(一般保底捻度要达到450捻/米左右),在同样纱支的情况下,如果组织结构没有大的改变,纱的直径已经相对固定,从而使最终产品的厚度也相对固定,这样,就没有办法生产出更轻更薄、更适合人体皮肤的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既能够保持肌贴原有优良特点,同时对不良的特性也进行有效的改良的经纬两种不同纤维组合的肌内效贴
实现本发明第一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经纬两种不同纤维组合的肌内效贴,由经纱和纬纱织造而得;所述经纱为全棉或人造棉的包芯弹力纱线;所述纬纱为化纤纤维,织造成无弹力的网络丝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经纬两种不同纤维组合的肌内效贴的制造方法。
实现本发明第二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经纬两种不同纤维组合的肌内效贴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经纱,采用全棉或人造棉的包芯弹力纱线,经过拉伸后再上浆固定经纱尺寸;
步骤二:准备纬纱,采用已经经过染色的化纤纤维纱,该颜色与最终所需的肌内效贴的纬纱颜色一致;
步骤三:织造成坯布,将步骤一中的经纱和步骤二中的纬纱按照一定的经纬密要求织造成布料,该纬经密根据最终弹力的要求设定;
步骤四:将经向带浆、纬向为网络结构的化纤纱构成的面料进行退浆处理,退浆工艺采用全棉或人造棉的工艺,退浆后的经纱还原至拉伸前尺寸,面料获得弹力;
步骤五:采用全棉或者人造棉的染色工艺对经过步骤四处理过的面料进行染色;染色方案可采用经纱与纬纱一致颜色,也可采用经纱与纬纱颜色不一致的方案;染色温度不超过100℃。
步骤六:将染色好的面料根据最终所需的弹力与门幅进行拉伸与扩幅;
步骤七:将通过步骤六处理的面料进行转移涂胶;胶水种类为固化率42~55%的医用丙烯酸;首先将胶水涂在涂有硅油或防粘蜡的隔离纸上;再通过烘道挥发去除部份溶剂全程加温,并控制烘道温度不高于120℃;再与面料复合并加压,与面料复合时,面料保持无张力;胶水表面划有S型波纹,最终使胶水转移至面料上。
步骤八:卷装分切为所需的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迪力卫生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常州迪力卫生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97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