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型电动汽车超越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78029.0 | 申请日: | 2013-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7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博之园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41/066 | 分类号: | F16D41/066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桂珍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型 电动汽车 超越离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离合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主要用于节能型电动汽车上的超越离合器。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作为世纪新秀,以“无污染,噪声低”的形象进入大众的视野。自2007年11月1日国家发政委施行《新能源汽车公告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起,纯电动汽车商业化已现雏形。离合器分为嵌入式离合器、齿轮离合器和自动离合器,自动离合器中有一种超越离合器,现有星轮单向离合器主要采用的是超越离合器,主要存在以下2种结构:(1)该种单向离合器的主要由星轮、外圈、滚柱、弹簧帽与弹簧构成,外圈通常做成一个齿轮,内置星轮,在星轮的几个缺口内,各装有一个滚柱,每个滚柱又被弹簧、弹簧帽推向外圈和星轮的缺口所形成的滚道中;(2)该种单向离合器的主要由内圈、外圈、滚柱、弹簧帽与弹簧构成,内圈通常做成内齿轮,外置外圈,在外圈的几个缺口内各装有一个滚柱,每个滚柱又被弹簧、弹簧帽推向内圈和外圈的缺口所形成的滚道中。这样的超越离合器的加工工艺繁琐、精度有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中的离合器加工工艺繁琐和精度难以控制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型电动汽车超越离合器,具有外圈,外圈内设置有内圈,内圈与外圈之间设置有单向限位装置,单向限位装置包括滚柱和复位装置,外圈的外接触面为齿形结构,滚柱和复位装置均设置在外圈型腔与内圈围成的滚道中,复位装置设置在外圈腔体与滚柱之间,内圈、外圈和单向限位装置通过两端的轴承限位,单向限位装置与轴承之间设置有垫片,两端轴承采用卡簧定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外圈型腔是相对于外圈圆心的一段偏心圆弧,两端宽窄不一,在稍宽的一端的外侧设置一钩形挡边,在挡边内设置复位装置和复位装置前端的滚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复位装置为Z形弹簧,该Z形弹簧一端与离合器外圈型腔内侧接触,另一端与滚柱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内圈的内接触面采用螺纹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完成一个产品,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节省了加工过程中的投入,增加了生产的产出,同时简化了该离合器的加工工艺,结构简单,内圈、外圈和单向限位装置通过两端的轴承限位,单向限位装置与轴承之间设置有垫片,两端轴承采用卡簧定位,减小了离合器的轴向径向跳动,延长了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截面总成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限位装置的局部构造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外圈;2、卡簧;3、轴承;4、垫片;5、内圈;6、单向限位装置;7、滚柱;8、Z形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在图1中,一种节能型电动汽车超越离合器,具有外圈1,外圈1内设置有内圈5,内圈5与外圈1之间设置有单向限位装置6,在单向限位装置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垫片4,轴承3,卡簧2。
如图2所示,在离合器外圈1中,形成一个型腔,空套在内圈5上,在外圈1的几个型腔内,各装有一个滚柱7,每个滚柱7又被Z形弹簧8推向内圈5和外圈1的缺口所形成的滚道中。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节能型电动汽车超越离合器,具有外圈1,外圈1的外接触面为齿形结构,外圈1内设置有内圈5,内圈5与外圈1之间设置有单向限位装置6,单向限位装置6包括滚柱7和复位装置,滚柱7和复位装置均设置在外圈1型腔与内圈5围成的滚道中,滚柱7分别与内圈5和外圈1相接触,复位装置设置在外圈1腔体与滚柱7之间,内圈5、外圈1和单向限位装置6通过两端的轴承3限位,单向限位装置6与轴承3之间设置有垫片4,两端轴承3采用卡簧2定位。
本实施例中的外圈1型腔是相对于外圈1圆心的一段偏心圆弧,两端宽窄不一,在稍宽的一端的外侧设置一钩形挡边,在挡边内设置复位装置和复位装置前端的滚柱7,上述的复位装置为Z形弹簧8,该Z形弹簧8一端与离合器外圈1型腔内侧接触,另一端与滚柱7接触。挡边的长度应确保Z形弹簧8被滚柱7顶压收缩时,不致被滚柱7大力挤压变形而失效,同时挡边的前端能恰好挡住滚柱7不致挤压弹簧。
本实施例中的内圈5的内接触面采用通键或通光孔或花键或螺纹结构均可,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内圈5的内接触面采用螺纹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博之园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博之园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780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