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皮卡货箱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5680.6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3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明;祝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02 | 分类号: | B62D3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皮 货箱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皮卡货箱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皮卡的设计研发与制造领域内,货箱门的空腔结构不仅降低货箱门外板的抗凹性能,而且造成货箱门强度较低,因此对货箱门空腔的处理已成为提高外板抗凹性能和货箱门强度提升的关键技术。采用有效并可靠的结构设计和阻断货箱门较大空腔是该项技术的常见形式。
皮卡货箱门一般由外板、内板总成和内板盖板总成组成。为提高货箱门抗凹性能和提升货箱门的强度,一是采用货箱门内外板增强技术,二是在货箱门自身结构设计上做出相应的特征或增加结构件。前者直接采用增强垫处理方式,虽然简便,但需要大面积粘贴,成本较高,同时增加了整个货箱门的重量,对提升货箱门强度贡献较小;而后者则相对成本较低,广为接受,运用材料力学和计算机模拟进行计算,设计出能够增强货箱门抗凹性能和强度的结构。然而现运用较为广泛的这种结构设计技术在皮卡货箱门空腔内做出相应的特征结构,但搭接结构较为复杂,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解决上述存在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安全有效、设计紧凑、抗凹性强、实现难度较小且成本较低的皮卡货厢门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皮卡货箱门结构,该结构是由内板总成,和固定在所述内板总成内外两侧的外板以及内板盖板总成组成,其中,
所述内板总成包括框架式内板,该框架式内板由内板本体和固定于所述内板本体左右两侧的左右边框和下侧的下边框组成;所述内板总成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左右边框外侧的左铰链加强板总成和右铰链加强板总成,固定于所述下边框下侧的下加强板组件,固定于所述内板本体上部的上连接板,和固定于所述内板本体前侧的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内板本体上还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打胶的条状凹槽。
优选的,所述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一侧焊接在所述内板本体上,另一侧上设有打胶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外板与内板总成为焊接,并在其搭接边上进行打胶粘接。
优选的,所述内板本体上设有凹台。
优选的,所述内板本体上设有减重孔。
优选的,所述内板总成的各部件为焊接件。
优选的,所述内板总成与所述内板盖板总成为螺钉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皮卡货厢门结构安全有效、设计紧凑、实现难度较小且成本较低,其能大幅增加货箱门抗凹性能和提升货箱门整体强度,能够使货厢门外板抗凹性能提高60%,强度提升40%;从而满足零部件使用要求,和满足货箱可靠性试验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皮卡货厢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皮卡货厢门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板总成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板总成部分放大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外板1,内板总成2,内板盖板总成11,内板3,板本体30,左右边框31、32,下边框33,凹台34,减重孔35,下加强板组件4,右铰链加强板总成5,上连接板6,右支撑板7,左支撑板8,左铰链加强板总成9,支撑块10,条状凹槽101,凹槽701、8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附图中将对构成较佳实施例的组件的数目、位置、关系、及尺寸的延伸将有所说明,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后相关的变化实施属于业界技能。另外,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强度、及类似要求的精确尺寸及尺寸比例的改变亦属本领域公知常识。
如图1、2、3所示,一种皮卡货箱门结构,该结构是由内板总成2,和固定在所述内板总成2内外两侧的外板1以及内板盖板总成11组成,其中,
所述内板总成2包括框架式内板3,该框架式内板3由内板本体30和固定于所述内板本体30左右两侧的左右边框31、32和下侧的下边框33组成;所述内板总成2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左右边框31、32外侧的左铰链加强板总成9和右铰链加强板总成5,固定于所述下边框33下侧的下加强板组件4,固定于所述内板本体30上部的上连接板6,和固定于所述内板本体30前侧的左支撑板8和右支撑板7。
为了更好的起到抗凹的性能,如图3、4所示,所述内板本体30上还设有支撑块10,所述支撑块10上设有打胶的条状凹槽1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56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绝缘子弯扭试验机
- 下一篇:电动叉车同步转向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