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车顶组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3643.1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18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瑛;李桂珍;金锋;晋显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27 | 分类号: | B23P19/027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运输 汽车 专用车 车顶 组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车辆的车顶组装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SQ6型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的车顶组装装置。
背景技术
SQ6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是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设计的适应我国标准轨距铁路运行的专用货车,主要用于轻型客车、SUV、MPV、皮卡车等较高汽车的铁路运输,同时也可用于国产及进口各种微型、小型汽车的铁路运输。该车型的车顶组成生产时按部件制备,组装时需对车顶组成的各配件进行测量、定位、组装、焊接。尤其是在组装车顶板时,需对车顶板进行压紧。目前,在组装时通常采用紧固带将车顶板勒紧,在车顶板与车顶弯梁密贴后,使用焊接方法与车顶弯梁焊固,完后进行车顶板的铆接组装,作业完后松开紧固带进行下一块车顶板组装。由于该车型的车顶组成较长,各配件数量较多,采用目前的组装形式依次测量、定位、组装,工作效率特别低;在车顶组装时对车顶板进行焊固操作,与设计图纸不符,且经常造成车顶板焊穿,对客户在使用车辆时造成影响。目前对于车顶组装时的问题没有完善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SQ6型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的车顶组装装置,以克服SQ6型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车顶组装过程中测量、定位、组装工作效率低下及为压紧车顶板对车顶板进行焊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车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车顶组装装置包括:一用来承载车顶组成并对所述车顶组成的长度、宽度尺寸进行定位的车顶组装胎,一用来对所述车顶组成的车顶板施加压力的车顶过跨铆接压力装置,以及若干用来对所述车顶组成的高度尺寸进行定位的槽钢支柱;其中,若干所述槽钢支柱沿所述车顶组装胎的纵向中心间隔分布,所述车顶组装胎的两侧沿纵向各设置有一槽型轨道;所述车顶过跨铆接压力装置包括一拱形框架结构,所述拱形框架结构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车顶组成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且其内部边界稍大于所述车顶组成的外部边界;所述拱形框架结构的两侧底端各装有一行走轮装置,所述行走轮装置滑动设置在所述车顶组装胎两侧的槽型轨道中;所述拱形框架结构的外侧沿周向设置有若干个风缸,在与每一所述风缸相对应的所述拱形框架结构内侧均设置有一与所述车顶组成的车顶板相接触的压头。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车顶组装胎为由若干纵向梁、横向梁和立柱组焊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槽型轨道设置在所述车顶组装胎最外侧的两纵向梁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拱形框架结构由型钢结构件组焊而成。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不同型号槽钢组成组装胎,作为车顶组成的长、宽尺寸定位装置及承载装置使用;在组装胎的纵向中心焊接槽钢支柱,作为车顶组成的高度尺寸定位装置使用;在组装胎外侧设置槽钢轨道,在两轨道之间跨装车顶过跨铆接压力装置,车顶过跨铆接压力装置上配有若干风缸,在组装车顶板时,使用,车顶过跨铆接压力装置可将车顶板压紧,使车顶与车顶弯梁密贴,达到车顶板铆接作业要求。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提高车顶组装尺寸的定位的精确度及组装工作效率,并可以解决以往组装过程中为使车顶板密贴而对车顶板进行点焊导致车顶板穿透的问题。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绘。然而应当理解,附图的提供仅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它们不应该理解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车顶组装胎1、车顶过跨铆接压力装置2和槽型支柱3。
其中,车顶组装胎1为由若干纵向梁、横向梁和立柱组焊而成的框架结构,且车顶组装胎1最外侧的两纵向梁上各设置有一条槽型轨道1-1。顶组装胎1的主要作用为在车顶组装时对车顶组成4的长度、宽度尺寸进行定位,并对车顶组成4起到承载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36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豆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培养固态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盐藻培养基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