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信号测试仪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02705.6 | 申请日: | 2013-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5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芳;谢意;陈炜卿;张铎;白璟;陈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冉鹏程 |
地址: | 610051 四川省成都市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信号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电信号的装置,属于电信号发射仪器的部件。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一种主要用于检测0.7-30V的交变电信号的电子装置。
公开号为CN201780323U,公开日为2011年3月30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小信号测量仪,包括控制器、电源及信号接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入端的输入信号分别经第一、第二两级可控增益放大电路放大,所述第二级可控增益放大电路的输出分别接于交直流转换电路和分频电路,该交直流转换电路与分频电路的输出分别接入所述控制器,控制器增益控制端分别与第一、第二级可控增益放大电路控制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一显示器连接。该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级放大电路,将小信号放大为普通信号,方便采集与测量,再由控制器计算出原始数据,实现对交流小信号电压和频率的一并测量,并由显示器显示,提高测量精度,且成本低廉,适合于一般工程师设计和学生实验使用。
但以上述专利文献为代表的电信号检测装置结构较为复杂、使用范围有限、成本高,使用不方便,难于适应电信号发射仪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电信号测试仪,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范围不受限,无需考虑电信号的极性,只要电信号在0.7-30V范围内都能稳定的显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信号测试仪,其特征在于:包括限流电路、限压电路、发光指示电路和反向保护电路;所述限流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限压电路包括稳压管D1、稳压管D2,发光指示电路包括电阻R3、发光二极管D3、电阻R4、发光二极管D4,反向保护电路包括二极管D5、二极管D6,电阻R1和二极管D6的负端接在一起并与测试仪的引出线一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阻R3和稳压管D1的负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3的正端,发光二极管D3的负端和稳压管D1的正端连接并接于二极管D5的正端,电阻R2和二极管D5的负端接在一起并与测试仪的引出线二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接电阻R4和稳压管D2的负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4的正端,发光二极管D4的负端和稳压管D2的正端连接并接于二极管D6的正端。
所述的引出线一和引出线二上分别连接有夹具。
所述的限流电路、限压电路、发光指示电路和反向保护电路均安装于金属盒内,金属盒上开有露出发光二极管D3和发光二极管D4的孔。
所述金属盒为防水金属盒。
与夹具连接的电缆在接入金属盒处采用了密封接头,密封接头为防水密封接头。
所述发光二极管为防水发光二极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中,采用限流电路、限压电路、发光指示电路和反向保护电路形成的电信号测试仪,其两端引出线各接一个夹具,使用时,两个夹具分别接于电信号发射仪的两个输出端,不用考虑正负极,只要分别接于信号输出的两端即可,并且可以测量交流信号,结构简单、使用范围不受限,无需考虑电信号的极性,只要电信号在0.7-30V范围内都能稳定的显示。
2、本实用新型中,引出线一和引出线二上分别连接有夹具,可以方便将本实用新型与待测电信号发射仪的输出端连接。
3、本实用新型中,金属盒为防水金属盒,接头为防水接头,发光二极管为防水发光二极管,因此防护等级达到IP67,适合野外露天使用。
4、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宽,生产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安全、方便。
5、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可以指示微弱的电信号及其变化。
6、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D3和D4,双指示灯可以分别显示正负电信号。
7、本实用新型的限压电路,保证电信号在0.7—30V的变化范围内都能稳定显示,亮度恒定。
8、本实用新型的反向保护电路,接电信号时无极性要求,并且可以测量交流信号。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
1、引出线一,2、引出线二。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027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猪肉亲亲肠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效蒸发空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