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深水座底仪器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97860.3 | 申请日: | 2013-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8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卢佐;文先华;郭松林;刘杰;沈小明;熊伟;武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M11/12 | 分类号: | F16M11/12;F16M11/1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456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水 仪器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仪器支架,特别涉及一种深水座底仪器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增加,沿海水域的波浪观测已成为沿海工程基础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目前最先进的测波设备是声学多普勒测波仪,它是通过声学换能器探头记录声波发射和接收的频率变化,计算获得海流的速度与方向,并通过声学换能器探头快速追踪海面变化过程,最终计算获得波高、波向和周期等要素。声学多普勒测波仪测波测流设备测量过程中,必须保持仪器的声学探头垂直向海面上观测,倾斜角不得超过10°,方可获得有效观测数据,因此固定仪器的仪器支架显得尤为重要。
在水深25米以内的海域观测波浪为了获得准确的观测数据,我们通常采用水泥墩等非常稳定的仪器支架,配合潜水员工作,但在水深大于25米的海域,超出了轻潜潜水员的下水深度,而采用重潜潜水员的成本太高,所以在超过25米的海域使用声学多普勒测波仪观测波浪最好采用轻便支架配合释放器投放。传统仪器支架一般采用三棱锥台体或圆锥台体结构,测波仪固定在台体顶部的万向轴上,虽然可以利用重力调整仪器姿态,但调整幅度偏小,一般不超过25°,往往不能保证在投放后仪器保持正确姿态。传统仪器支架投放时,必须在海流最小的时间段投放,海流大时很难保证仪器投放后的姿态,同时由于海底地形复杂,且观测过程中仪器支架有可能被沿海渔民生产活动的渔网拖倒或拖倾斜,出现这种情况后,导致仪器倾斜严重,致使观测数据无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深水座底仪器支架,采用该支架支撑声学观测仪器,能够保证声学观测仪器座底观测时声学换能器探头始终保持垂直向海面上观测。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深水座底仪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方体形外部框架和设置在其内部的万向轴,所述万向轴包括内环和外环,所述内环转动连接在内环轴上,所述内环轴固定在所述外环上,所述外环转动连接在外环轴上,所述外环轴固定在所述外部框架上,所述内环轴和所述外环轴互相垂直;在所述内环内固定有仪器固定卡片,所述仪器固定卡片上连接有仪器活动卡片,所述仪器活动卡片与所述仪器固定卡片之间的连接为可拆连接。
所述万向轴固接在所述外部框架的内部中间位置处。
所述万向轴与所述外部框架之间的连接采用可拆连接。
所述仪器固定卡片固定在所述内环的中心处,所述仪器固定卡片的两侧各通过一固定棒Ⅱ与所述内环连接,所述固定棒Ⅱ的一端与所述仪器固定卡片焊接,所述固定棒Ⅱ的另一端与所述内环焊接。
在所述外环轴的外端设有与其垂直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外部框架通过固定棒Ⅰ连接,在所述固定棒Ⅰ的上下两侧对称设有斜拉的加固连杆Ⅱ,所述加固连杆Ⅱ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固接,所述加固连杆Ⅱ的另一端与所述外部框架固接。
所述外部框架在其角部设有斜拉的加固连杆Ⅰ。
所述外部框架、所述加固连杆Ⅰ和所述加固连杆Ⅱ均选用角钢或槽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将仪器固定在万向轴内,将万向轴固定在正方体形外部框架内,通过仪器自身重力作用和万向轴的作用,使仪器不论在任何时间段、任何海底地形条件下或者在仪器支架被外力拖曳倾斜、翻滚情况下,均可实现360度全方向调节,能够始终保持仪器的声学换能器探头垂直向海面上发射信号追踪海面变化过程的正确观测姿态,提高了仪器支架自身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提高了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且与采用重潜潜水员相比大幅减少了工作成本。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框架每个面的平面构造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万向轴及其连接结构的平面构造图。
图中:1、外部框架,2、加固连杆Ⅰ,3、加固连杆Ⅱ,4、固定棒Ⅰ,5、内环,6、外环,7、内环轴,8、外环轴,9、固定棒Ⅱ,10、仪器固定卡片,11、仪器活动卡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未经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78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