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碰撞预判系统的电动座椅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95951.3 | 申请日: | 2013-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18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陈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群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B60N2/22;B60N2/06;B60R21/0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203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碰撞 系统 电动 座椅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碰撞预判系统的电动座椅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拥有自己的汽车,行车安全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的时候,特别在正面碰撞当中,前排座椅的位置和姿态对前排乘员所受伤害有一定影响。传统的汽车座椅调整方式是属于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即在碰撞发生之后,载车的传感器判断碰撞发生,再触发座椅动作机构,让其调整到指定位置。通常的电动座椅可以调节的姿态分别是座椅靠背的角度、座椅坐垫的角度以及座椅的前后位置,控制复杂度较高。
公开日为2010年2月3日的公开号为CN101638077A的发明专利,其名称为《一种汽车碰撞时正面保护乘客的方法》,该专利文献中公开汽车发生碰撞后对座椅进行调节保护乘客的方法,即利用载车上的触发传感器判断碰撞的发生,在碰撞发生后发送信号给行车电脑,行车电脑根据设定,调节座椅姿态,同时也提出了利用双层滑轨来进行座椅姿态调整的方案。其不足在于,碰撞发生后再对座椅的姿态进行调整,可调整时间较短,保护效果不佳,并且双层滑轨的结构过于复杂,并且座椅的刚度得不到保证,很难满足座椅的安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碰撞预判系统的电动座椅调节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导轨结构过于复杂,减弱座椅刚度并且座椅三方面调节控制复杂度较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碰撞预判系统的电动座椅调节装置,包括座椅靠背、座椅坐垫、座椅靠背转轴、联轴器、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其中,所述用于碰撞预判系统的电动座椅调节装置还包括直线位移传感器、前后方向导轨,以及角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电机与座椅坐垫相连接,所述前后方向导轨位于座椅坐垫侧部,所述直线位移传感器通过至少两个支撑架安装在前后方向导轨上,所述第二电机与座椅靠背相连接,所述角位移传感器安装在安装支架上,并且通过联轴器连接于座椅靠背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直线位移传感器、角位移传感器均与碰撞预判系统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直线位移传感器的指针内径为40~900mm。
进一步地,所述直线传位移感器的指针外径为25~30mm。
进一步地,所述角位移传感器外径为20~50mm。
进一步地,所述角位移传感器厚度为25~35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载车装有碰撞预判系统,能够提前判断碰撞的发生,再提前命令座椅动作,可供座椅动作的时间长,使座椅的姿态在碰撞前就能调整到对乘员保护有利的指定位置,减小碰撞中乘员所受的伤害;选择座椅靠背角度以及座椅前后位置两个自由度进行调节,降低了控制复杂度,调整更加灵活,同时座椅的结构也更加简单,保证了座椅的刚度。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碰撞预判系统的电动座椅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碰撞预判系统的电动座椅调节装置的座椅靠背角度调节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用于碰撞预判系统的电动座椅调节装置,包括座椅靠背1、座椅坐垫2、前后方向导轨3、直线位移传感器4、角位移传感器5、座椅靠背转轴6、联轴器7、第一电机(图未示),以及第二电机(图未示);所述前后方向导轨3位于座椅坐垫2侧部,所述直线位移传感器4通过支撑架41安装在前后方向导轨3上,所述第一电机(图未示)与座椅坐垫2相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图未示)与座椅靠背1相连接,所述角位移传感器5安装在安装支架51上,并且通过联轴器7连接于座椅靠背转轴6的一端,所述座椅靠背转轴6安装在座椅靠背1底部,所述第一电机(图未示)、第二电机(图未示)、直线位移传感器4、角位移传感器5均与碰撞预判系统(图未示)相连接;所述直线位移传感器4的指针内径为40~900mm。所述直线传位移感器4的指针外径为25~30mm。所述角位移传感器5外径为20~50mm。所述角位移传感器5厚度为25~35mm。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群,未经陈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59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门座式起重机械仿真控制测试平台系统
- 下一篇:一种龙门式起重机本地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