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木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93315.7 | 申请日: | 2013-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8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向飞;翟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力(烟台)木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2/10 | 分类号: | E04C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陈红燕 |
地址: | 264006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木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木质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的木质结构,如木屋墙体由多个板体10组合形成,如图1,图2所示。每一板体10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有间隔的母榫11,相对的另一端向外凸伸有间隔的公榫13。这些公榫13的形状与母榫11的形状尺寸相对应。公榫13向外凸伸的高度为t1,母榫11向内凹陷的深度为t2,板体10的整体高度为H。这些板体10组装时,一板体10的公榫13完全插入相邻的另一板体10的母榫11中,从而实现相邻板体10的组接。然而,如此组合后的二板体10的有效高度之和必然减小t1,小于二板体10未组装时的高度之和2H,进而造成组接后板体10的有效高度减小,从而造成木料的大幅浪费,制造成本的大幅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节约木材,降低成本,提高板体有效高度的木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木质结构,包括板体,其特征在于:每一板体边缘仅开设有凹槽,还包括用于连接板体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用于分别插接至相邻板体凹槽内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分别完全收容在相邻二板体的凹槽内,从而使连接件完全夹设在二相邻的板体间并使相邻的二板体的端部相对抵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与凹槽的形状、尺寸相吻合,其纵截面可以呈梯形、圆弧形、三角形或矩形。
连接件的取材也极为灵活,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包括各种边角余料都可有效利用,其材质与板体可以相同或不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因通过连接件连接相邻的板体,从而避免了传统组装方式中因一板体的一部分插入另一板体中而导致的板体组装后有效高度降低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了板体组装后的有效高度,大大节约了木料,降低了成本,具有极好的环境保护的价值及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木屋墙体的一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木屋墙体的二相邻板体组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木屋墙体的二相邻板体组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木屋墙体的一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板体 10、30
母榫 11
公榫 13
凹槽 31
连接件 50
第一连接端 51
第二连接端 5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木屋墙体包括多个板体30及连接这些板体30的连接件50。
这些板体30开设有凹槽31,所述连接件50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二相邻的板体30的凹槽31中,从而实现二相邻的板体30的连接,如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中,每一板体30的纵截面均呈矩形,其相对两端中部分别开设 有内凹且位置相对设置的凹槽31;如图4所示。这些凹槽31的纵截面呈梯形;如图4所示。
所述连接件50包括一第一连接端51及一第二连接端53。所述第一连接端51与第二连接端53对称设置,用于分别插设在对应板体30的凹槽31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51及第二连接端53的纵截面均呈梯形且尺寸与凹槽31的尺寸相吻合。所述连接件50的材质可与板体30的相同,也可不同于板体30的材质。
这些板体30组装时,将相邻的二板体30正对设置,然后将连接件50放置于二板体30之间并使其第一连接端51及第二连接端53分别对应一板体30的凹槽31,然后正推二板体30,使连接件50的第一连接端51及第二连接端53完全收容在相应板体30的凹槽31中,且第一连接端51及第二连接端53的边缘抵顶凹槽31的内侧表面。如此,便实现了二板体30的组装。此时,二板体30的端部相对抵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力(烟台)木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威力(烟台)木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933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