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缆可调式动态平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1738.0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7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熊文建;程善海;安聪慧;冯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H02G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缆 调式 动态平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焊装安全辅助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在焊装车间,能够延长线缆使用寿命的线缆可调式动态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汽车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为提高产能及生产效率,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自动化移动、转动、输送装置,这些装置往往通过线缆供电或供气,在摆动或转动过程中,容易牵动线缆,造成线缆受力过大,容易拉损、磨损,甚至无法使用,另外线缆通常为捆扎固定方式,自动化设备会受到线缆的约束,其运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如公开号为:CN1826476A的中国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手动或螺旋张紧传动装置形式鲍登线缆装置的调节设备,该调节装置包括一个外罩、一个调整轴和两个半壳元件,该调整轴能够轴向移动但是旋转固定并且连接到鲍登线缆装置的丝线上,所述半壳元件设置成能够在外罩内绕一固定的轴线旋转,并且螺纹连接在调整轴上,一个设置有一个开口的突起设置在外罩上,鲍登线缆装置的丝线穿过所述开口并由调节设备引导,所述突起连接到一个套筒上。该设备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拆装及更换部件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现有与自动化设备连接的线缆所存在的容易损坏,影响设备的运作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使线缆不受设备的影响,适用范围广泛的线缆可调式动态平衡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线缆可调式动态平衡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的安装座的侧面设有平衡杆,平衡杆的中部连接有转轴,平衡杆通过转轴与安装座连接并构成杠杆结构,平衡杆的一端连接有平衡拉簧,平衡拉簧与安装座连接,平衡杆的另一端设有固定线缆的固定块。平衡杆与安装座构成杠杆结构,平衡杆一端连接线缆,另一端连接平衡拉簧,平衡拉簧能够伸缩,使得平衡杆连接线缆的端部上升或下降,进而抵消线缆的过度受力,该平衡装置使得线缆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始终能够上下调整位置,设备在摆动或转动时,线缆也不会受到过度的拉伸,故使用寿命较长,保证了生产设备的良好运作。
作为优选,所述的安装座的侧面开设有扇形凹槽,平衡杆上固连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扇形凹槽内。由于平衡拉簧有屈服极限,当平衡拉簧受力过大时,平衡拉簧会失效,导致该装置起不到应有效果,因而应设置限位机构,限制平衡杆的摆动范围。扇形凹槽的弧度应与线缆的摆动弧度保持一致,当限位块碰触扇形凹槽的端沿,平衡杆将不能继续摆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安装座上设有调节螺栓,平衡拉簧连接在该调节螺栓上。随着调节螺栓的旋出或旋进,平衡拉簧的受力不同,调节螺栓能够对平衡拉簧起到微调的作用,保证该装置正常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平衡杆上与平衡拉簧连接的一端固设有连接板,平衡拉簧连接在该连接板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平衡拉簧有两个,两个平衡拉簧平行分布。两个平衡拉簧受力均匀,不易失效。
作为优选,平衡杆上与平衡拉簧连接的一端至转轴之间的距离为平衡杆总长度的15~25%。平衡杆上与平衡拉簧连接的一端的力臂较短,摆动角度小,对应的平衡杆的线缆端摆动角度就会很大。
作为优选,所述的安装座设有能够容纳平衡拉簧的连接腔,平衡杆呈“L”形,平衡杆的短边设置在连接腔中,调节螺栓设置在连接腔的底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平衡杆通过转轴与安装座连接并构成杠杆结构,平衡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线缆和平衡拉簧,平衡拉簧伸缩,会使得另一端的线缆上移或下降,进而抵消线缆的过度受力,该平衡装置使得线缆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始终能够上下调整位置,设备在摆动或转动时,线缆也不会受到过度的拉伸,故使用寿命较长,保证了生产设备的良好运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中的A向示意图。
图中所示:1-安装座、2-平衡杆、3-转轴、4-平衡拉簧、5-固定块、6-扇形凹槽、7-限位块、8-调节螺栓、9-连接板、10-连接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17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