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控面板及其盖板结构、图案区感测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90414.0 | 申请日: | 2013-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0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纪贺勋;赖彬;许贤斌;冯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板 及其 盖板 结构 图案 区感测 | ||
技术领域
本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的盖板结构及触控面板图案区感测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今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结合触控功能于显示器已成为携带式电子产品主流发展之趋势。触控面板(touch panel)已应用于多种电子产品,例如智慧型手机、行动电话、平板电脑及笔记型电脑。由于使用者可直接通过屏幕上显示的物件进行操作与下达指令,因此触控面板提供了使用者与电子产品之间的人性化操作界面。
图1A为习知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图1B为沿着图1A剖面线AA’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A及图1B,触控面板100包括盖板10,盖板10区分有可视区VA和非可视区NA,可视区VA可让显示装置影像光通过并让使用者在其上进行触控动作。非可视区NA通常位于可视区VA周边,其上形成有不透明遮蔽层11及感测层12,遮蔽层11具有镂空部13以形成代表不同功能按键的图标,例如主菜单(home)、返回及选项等功能按键。感测层12为一整层的结构,且位于遮蔽层11之下并覆盖或横跨镂空部13,以使镂空部13形成的图标具有触控功能。
然而,感测层12覆盖或者横跨镂空部13,故可从触控面板100外部透过镂空部13看到感测层12,易造成触控面板100外观不良。
发明内容
本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的盖板结构及触控面板图案区感测结构,使得感测层避开图案区的镂空部,藉此,避免透过镂空部看到感测层,进而提升触控面板外观品质。
本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图案区感测结构,包括遮蔽层及感测层,遮蔽层具有一镂空部,感测层设置于遮蔽层下,且位于所述镂空部的周围。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感测层不与镂空部重叠。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遮蔽层具有一图案区,所述图案区由所述镂空部及一非镂空部组成,且所述镂空部围绕所述非镂空部的周围。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所述遮蔽层具有一图案区,所述图案区由所述镂空部及一非镂空部组成,且所述非镂空部围绕所述镂空部的周围。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所述感测层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及至少一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交替排列且围绕于所述图案区周围,且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相互电性绝缘。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的材料为不透明导电材料。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复数第一圆弧及连接所述第一圆弧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复数第二圆弧及连接所述第二圆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圆弧与所述第二圆弧交替排列,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圆弧形成的第一开口区域,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圆弧的第二开口区域。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导电部的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的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形成有第 一开口区域及第二开口区域,所述第二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导电部、第四导电部及连接所述第三导电部的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四导电部的第四连接部,且所述第三导电部与所述第四导电部之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形成有第三开口区域与第四开口区域,所述第一、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第四开口区域,所述第三、第四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开口区域,所述第一、第二导电部在所述图案区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三、第四导电部交替排列。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复数第一圆环及连接所述第一圆环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复数第二圆环及连接所述第二圆环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圆环与所述第二圆环交替排列,且在第一圆环与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一第一绝缘块,在第二圆环与第一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块。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所述感测层包括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直杆部及复数第一横杆部,所述第一横杆部相互平行设置且通过所述第一直杆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直杆部及复数第二横杆部,所述第二横杆部相互平行设置且通过所述第二直杆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直杆部与所述第二直杆部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横杆部与所述第二横杆部相互平行且之间形成有复数间隙,所述镂空部位于所述间隙中。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所述遮蔽层包括相互堆叠的复数层不透明绝缘层。
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所述遮蔽层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及第四绝缘层,且所述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及第四绝缘层沿靠近所述感测层的方向依次堆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未经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904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