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调进气栅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90276.6 | 申请日: | 2013-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94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朱宏敏;隋华;吕建江;张秀娟;王薇;严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3/08 | 分类号: | F24F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进 气栅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空调进气栅板。
背景技术
汽车仪表板的上方通常设置有空调进气栅板,空调进气栅板上设置有多个进气孔,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给空调系统进气量,同时也能遮挡雨刮舱室内的雨刮运动机构以及马达、线束和钣金件等部件,起到保护作用。
如图1所示,现有的空调进气栅板包括栅板本体1,在栅板本体1上开设有多个进气孔11,这些进气孔11阵列式排布。从图1中可以看出,进气孔11的开口方向A与栅板本体1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B基本一致,使布置在雨刮舱室内的雨刮运动机构以及马达、线束和钣金件等部件暴露面太大,因此上述部件容易被侵入物破坏或污染。
为了解决上述部件被破坏的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在进气孔的下方,也就是进气孔与雨刮运动机构等部件之间设置金属网来阻挡侵入物;第二种方法是将雨刮舱室内的雨刮运动机构以及钣金件喷上保护漆,强化雨刮运动机构及钣金件的耐损性能;第三种方法是改变进气孔的方向,避免上述零件的直接暴露。
上述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其增设的金属网以及保护漆都增加了零件成本,制造难度也大。第三种方法对空调进气栅板的安装角度和造型有很多限制,制造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进气栅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降低零件和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进气栅板,其中,包括:栅板框架、第一层格栅和第二层格栅;
所述第一层格栅和所述第二层格栅均设置在栅板框架之中,且所述第一层格栅的四周和所述第二层格栅的四周均与所述栅板框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层格栅是由多组平行排列的第一格栅筋条组成;
所述第二层格栅是由多组平行排列的第二格栅筋条组成;
所述第一格栅筋条与所述第二格栅筋条交错分布。
如上所述的空调进气栅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格栅筋条与所述第二格栅筋条的横截面为方形、梯形或圆形中的一种。
如上所述的空调进气栅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格栅筋条与所述第二格栅筋条的横截面均为梯形。
如上所述的空调进气栅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格栅筋条的宽度W1以及相邻第一格栅筋条之间的距离D1满足:
W1≥1mm;
D1≥1mm。
如上所述的空调进气栅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格栅筋条的宽度W2以及相邻第二格栅筋条D2之间的距离满足:
W2≤D1;
W1≤D2。
如上所述的空调进气栅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层格栅与第二层格栅之间的距离D3满足:
D3≥1mm;
2D3≥W1。
如上所述的空调进气栅板,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栅板框架、第一层格栅和第二层格栅为一体注塑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进气栅板通过设置栅板框架,在栅板框架内设置交错的第一层格栅和第二层格栅,使第二格栅筋条遮挡了第二格栅筋条之间的间隙,防止了杂物对雨刮舱室的侵入,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空调进气栅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进气栅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进气栅板中的第一层格栅和第二层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层格栅和第二层格栅的立体放大图;
图5为交错分布的第一格栅筋条与第二格栅筋条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进气栅板,包括栅板框架2、第一层格栅3和第二层格栅4。
其中,栅板框架2可以为矩形框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框架体,其主要起支撑作用,将第一层格栅3和第二层格栅4支撑固定在栅板框架2围成的区域内,第一层格栅3的四周和第二层格栅4的四周均与栅板框架2固定连接,使栅板框架2、第一层格栅3和第二层格栅4三者形成一个整体。
第一层格栅3是由多组平行排列的第一格栅筋条31组成,第二层格栅4是由多组平行排列的第二格栅筋条41组成。第一格栅筋条31和第二格栅筋条41均为长条型,其截面形状可以是方形、梯形或圆形等形状,图4和图5中示出的是以截面为梯形为例。
第一格栅筋条31与第二格栅筋条41交错分布,当空调进气栅板安装在车身上之后,第一层格栅3靠近发动机舱,远离乘客舱;第二层格栅4远离发动机舱,靠近乘客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902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棉花硬脂酰去饱和化酶GbSSI2基因及应用
- 下一篇:加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