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视化腔道给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63246.6 | 申请日: | 2013-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13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邓辉胜;吴金星;黄子洋;严冰冰;刘义均;刘勋;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31/00 | 分类号: | A61M31/00;A61M1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 代理人: | 刘小红 |
地址: | 400016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视化 腔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临床用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使用高效,准确的局部腔道内可视化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肺部感染的治疗是通过口服或静脉给予抗菌药。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病灶部位,达到治疗目的。尽管静脉给药可以使肺实质达到有效的抗菌药物浓度水平,但是渗透到管腔和管内分泌物的药物有限。尤其多重耐药菌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常规剂量静脉用药难以在感染灶内达到治疗的有效药物浓度,而导致治疗效果差。而敏感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万古霉索等虽然可以起到一定抗菌作用,但其治疗窗口较窄,易导致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等,从而限制了其通过静脉大剂量应用。局部雾化吸入抗菌药物对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影响却很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全身用药的剂量,而且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鼓励吸入治疗作为全身治疗的辅助治疗。气道提供了一个直接的给药途径,高效雾化器使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气道直接靶向输送到肺内,这种给药方法可以使痰和肺组织中抗菌药浓度高于静脉给药的数倍,并远远高于治疗常见细菌所致肺炎的最低抑菌浓度。
足够的药物浓度和足够的药物维持时间是成功治疗肺炎的关键,但是尚没证据证实目前上市的雾化装置提供的药物气溶胶能有效到达肺的小气道,也不能确定雾化是否使足够的药物持续沉积在肺部感染灶,而且雾化吸入易受病人呼吸配合度和病人依从性影响,不能保证足够有效药物到达病变局部,这就使雾化吸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受到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确保吸入抗菌药物能更有效使足量抗菌药物到达肺的小气道及肺部感染病灶的雾化吸入装置,同时,该装置也可提供给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进行局部给药,更好的服务临床工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局部腔道内可视给药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可视化腔道给药装置包括局部给药雾化器、可视装置和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透明管体,管体内轴向设置有局部给药通道和观察腔,所述局部给药雾化器连接设置在管体后端的连接件,通过连接件将药物送到局部给药通道,在所述观察腔内设置有光纤,光纤通过观察腔引出至管体外形成引出端,引出端连接可视装置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管体前端的观察腔端头是透明封闭的,在局部给药通道的端头设置有筛状孔。
本实用新型器械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而具有的优点是:由于具有可视性,避免了在雾化吸入过程中的盲目性,能够使雾化吸入管道前端到达肺小气道及准确地对肺部的炎症定位,增加炎症局部抗菌药物给药浓度及维持时间,也能达到肠道,泌尿生殖道局部进行给药,实现高效率低毒副作用抗菌治疗,且该操作简单无技术要求。加入转弯牵引钢丝,便于对进入肺小气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的管体进行控制,也便于本给药装置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肺小气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的管道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器械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与可视装置和雾化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管体从前端向后端看得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2-光纤;3-通孔;4-连接件;5-局部给药雾化器;6-可视装置;7-局部给药通道;8-观察腔;9-筛状孔;10-牵引钢丝;11-钢丝外固定环;12-钢丝拉动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器械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可视化腔道给药装置,包括局部给药雾化器5、可视装置6和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透明管体1,管体1内轴向设置有局部给药通道7和观察腔8,所述局部给药雾化器5连接设置在管体1后端的连接件4,通过连接件4将药物送到局部给药通道7,在所述观察腔8内设置有光纤2,光纤2通过观察腔8引出至管体1外形成引出端,引出端连接可视装置6的信号输入端。如图3所示,所述管体1前端的观察腔8端头是透明封闭的,在局部给药通道7的端头设置有筛状孔9。
所述管体1的前端为顿头,即前端为圆弧形头。所述局部给药通道7侧壁设置有通孔3或筛状孔。
紧贴所述管体1的内壁或外壁设置有便于管体1前端转弯的牵引钢丝10。牵引钢丝10可以在局部给药通道7的管体内壁或观察腔8的管体内壁,优选观察腔8的管体内壁。牵引钢丝10一端与钢丝外固定环11连接,另一端与设置在管体1后端的钢丝拉动手柄12连接。在管体1前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凹槽,钢丝外固定环11固定在所述凹槽内,使固定环11与管体1处在同一平面。操作时,推拉钢丝拉动手柄12可以使管体1前端转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未经重庆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632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山井下监测监控装置
- 下一篇:防音型柴油发电机组无吊架单点起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