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自动控制系统回路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2419.6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66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烈;钱祖国;董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洪烈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18 陕西省西安市未***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自动控制系统 回路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具体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回路测试。
背景技术
自动控制系统是在无人直接参与下可使生产过程或其他过程按期望规律或预定程序进行的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是实现自动化的主要手段。在工业方面,主要用于对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量,包括温度、流量、压力、厚度、张力、速度、位置、频率、相位等参数进行控制。
在控制过程中需要将这些物理量采集到控制系统中,由控制系统经逻辑判断后,再转化为信号进行控制。在采集物理量和发送控制信号的过程中需要一套重要的系统参与,就是控制系统的回路系统。
如果回路系统出现故障,则控制系统将发生误判断,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控制功能。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定期对控制系统回路系统进行测试,以确保其工作正常。
回路测试包括接地测试、回路电阻测试、接线测试、模拟通道校准测试。
图1为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通道示意图。如图所示,T114A为接线端子排,左边接现场传感器引出线,右边经导线连接至浪涌保护器排IOP32,IOP32右边经导线连接至T114B开关端子排,开关端子排右边连接入控制系统的信号采集通道。此图中有8个通道,分别为TT-1001、TT-10101、TT-1101、TT-1201、TT-4001、TT-4002、TT-4003、TT-4011。每个通道接两根线,其中单数1、3、5、7…为信号反馈线,将现场传感器信号反馈给控制系统,双数2、4、6、8…为电源线,给现场传感器供电。
现有回路测试技术使用螺丝刀将每个通道的信号反馈线和电源线逐一从开 关端子排(T114B)拆下,回路与开关端子断开后,再使用回路测试设备进行回路的逐个校准测试。
现有技术首先需要拆线,控制系统中接线成百上千,逐一拆线费时费力。同时频繁拆线、接线容易使端子排松动,造成接线不可靠,影响控制系统的平稳运行。
现有技术在拆线、接线的过程中,必须非常留意,稍一疏忽就会有线路接错、接反的情况发生。后果轻则显示错误,烧坏设备,严重的会影响控制系统逻辑判断,造成事故。现有技术使用测试设备只能进行单回路逐个测试,效率低。在进行回路电阻测试时,采用线夹将导线夹住,容易接触不良,影响测试结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自动控制系统回路测试装置,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测试时,整个测试过程中避免了拆线,解决了重新接线带来的接线错误和接触不良等问题,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本发明还具有提高测试工作效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自动控制系统回路测试装置,包括基础模块和测试模块;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还包含控制电路和回路切换器;;
所述基础模块包括接线排,信号插口母头,支撑杆,接触片,接触片支撑件,铜片;基础模块左边为通过铜片依次连接的接线排,信号插口母头和支撑杆,基础模块右边为通过铜片依次连接的接触片支撑件,信号插口母头和接线排,基础模块左右两边通过接触片连接,接触片一端搭接在支撑杆上,接触片另一端转动安装在接触片支撑件上;
所述测试模块包括设置于连接杆上的测试线接口,信号插口公头,插入杆,铜片;测试模块左边包含通过铜片相连的测试线接口和信号插口公头,测试模 块右边同样包含通过铜片相连的信号插口公头和测试线结构;
上述测试模块的信号插口公头插入对应的基础模块的信号插口母头内后,测试模块上的插入杆将接触片翘起,信号回路断开;整个测试装置在测试模块的测试线接口处进行测试。
进一步的是:上述接触片和接触片支撑件之间连接有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接触片上,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接触片支撑件上。
进一步的是:上述接触片支撑件上安装有铰接件,接触片通过该铰接件转动安装在接触片支撑件上。
更进一步的是:上述接触片支撑件上的铰接件为轴承,接触片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接触片支撑件上。
更进一步的是:还包括进行通道切换的电路装置,该电路装置的控制电路控制回路切换器将测试源的信号分配到各通道上,从而进行多个通道批量测试。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洪烈,未经李洪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24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触控装置
- 下一篇:可防止漏光的3D摄影机遮光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