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1372.1 | 申请日: | 2013-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7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焦安亮;张鹏;侯振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9/00 | 分类号: | F04B3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压机 余热 回收 利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余热回收利用领域,具体为一种在煤矿中运用的煤矿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在自动化领域日益发展的今天,压缩空气以其清洁、安全、应用方便等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各个环节,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大动力源,几乎所有的制造型工厂都或多或少的在使用着这一动力源。作为生产压缩空气的主要设备,各种形式的空气压缩机被应用到各个工厂,消耗着大量的能源。
目前,根据美国能源署统计。一般压缩机在运行时,真正用于增加空气势能所消耗的电能,在总耗电量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约15%,大约85%的电能转化为热量。
煤矿传统空压机为了保证其正常工作,需要使用冷却水冷却,并通过冷水塔循环将热量排出,在此过程中热量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大量的热能白白的浪费掉,而且循环水冷却效果也不是很好,空压机综合维修成本也相对较高。
在煤矿中,供职工洗澡用的热水,每年消耗大量的煤,用于锅炉燃烧,供职工洗澡。标准煤燃烧不仅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而且加大了二氧化碳排放,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空压机长时间工作油温过高,增大机器故障率,降低机油、机油过滤器、油气分离器更换时限,减少设备配件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空压机综合维护成本。
因此,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压风机的工作条件、能对热量进行充分利用、降低空压机综合维护成本等问题,且能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成为煤矿企业和煤矿相关科研单位重要的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结合煤矿空压机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热量置换技术、PLC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研发煤矿空压机余热利用系统,通过技术手段采用冷热交换原理,用冷水将高温油的热量置换出来,用于职工洗澡,达到了节能降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延长空压机使用寿命,确保安全生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压机1,与空压机连接的热交换器2,热交换器2通过管道连接蓄热循环水箱3,蓄热循环水箱3通过管道连接恒温水箱4,恒温水箱4通过管道连接用水终端5。
所述的蓄热循环水箱3与恒温水箱4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与PLC6连接的恒温补水泵9;恒温水箱4与用水终端5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与PLC6连接的恒温供水泵10;热交换器2与蓄热循环水箱3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与PLC6连接的热水循环泵11;
所述的蓄热循环水箱3同时连接有受PLC6控制的补水泵;
所述的蓄热循环水箱3上连接有补水管a,以及设置在补水管a上且受PLC6控制的补水控制阀b;
所述的蓄热循环水箱3、恒温水箱4、用水终端5上分别设置有受PLC6控制的第一水温水位监测仪7、第二水温水位监测仪8、第三水温水位监测仪12。
积极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结合煤矿空压机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热量置换技术、PLC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研发煤矿空压机余热利用系统,通过技术手段采用冷热交换原理,用冷水将高温油的热量置换出来,空压机安装余热回收系统后,空压机控制系统不变,工作性能不变,操作维修方式不变,用于职工洗澡,达到了节能降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延长空压机使用寿命,确保安全生产的效果;使用该系统后,压风机的排气温度与原来相比降低了10℃左右,明显改善了压风机的运行环境,有效降低了压风机的维护成本,延长了空压机的使用寿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 减少了岗位人员投入,符合“无人则安”的安全管理理念;;少标准煤消耗、延长空压机及部分配件使用寿命,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框图;
图中为:空压机1、热交换器2、蓄热循环水箱3、恒温水箱4、用水终端5、PLC6、第一水温水位监测仪7、第二水温水位监测仪8、恒温补水泵9、恒温供水泵10、水循环泵11、第二水温水位监测仪12、补水管a、补水控制阀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系统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压机1,与空压机连接的热交换器2,热交换器2通过管道连接蓄热循环水箱3,蓄热循环水箱3通过管道连接恒温水箱4,恒温水箱4通过管道连接用水终端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13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震螺栓结构
- 下一篇:一种机械式风力发电机自动转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