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体渔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71805.0 | 申请日: | 2013-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3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伟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3/04;A01K6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800 江苏省宿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渔场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有效的利用沿海闲置的滩涂资源,科学高效的进行海产养殖的立体渔场,尤其是能够解决近海养殖海水污染严重,远海养殖、远洋捕捞风险大成本高等难题。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近海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频发,沿海海产养殖业频受重大打击,渔民损失惨重。而发展远海养殖业、远洋捕捞业对人员要求较高、风险大、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近海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频发,沿海海产养殖业频受重大打击,渔民损失惨重,而发展远海养殖业、远洋捕捞业对人员要求较高、风险大、成本高的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渔场,利用沿海闲置的滩涂资源建成一种立体渔场,采用海水过滤处理,立体循环养殖的方式科学高效的进行海产养殖。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在闲置的沿海滩涂上,粗滤池、组合滤管、细滤池、沉淀池、水泵、管道、单向阀、阀门、海绵滤芯、沙石滤芯、滤袋、钢质一体滤芯框、活性炭滤芯、细目滤网、钢质滤网、壳体、导热油锅炉、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组、配电装置、导线、油泵、导热油管路、保温油箱、太阳能钢质支架、太阳能吸收镀膜玻璃、太阳能吸收金属板槽、板槽式太阳能保温壳体、石棉保温层、固定压板、密封条、太阳能真空管、鱼池水温调节段、鱼池养殖水道、防水层、护栏、过道、栅栏式复合水闸、结合主体框架建筑顺序建筑安装组合形成立体渔场。主体框架建筑框架梁柱上预置有预留框架钢件,主体框架建筑分设有采光天井及民居,主体框架建筑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建筑而成并采用整体地基。其中由粗滤池、组合滤管、细滤池、沉淀池、管道、阀门、鱼池养殖水道顺序连接形成海水过滤、循环养殖系统。由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导热油锅炉、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组、配电装置、导线、电加热管、油泵、导热油管路、鱼池水温调节段等顺序安装连接形成水温调节系统,再由这两大系统与主体框架建筑顺序连接安装组合形成立体渔场。立体渔场每层主体框架建筑框架梁柱上预置有预留框架钢件,主体框架建筑每层建筑分设有采光天井及民居,主体框架建筑每层鱼池养殖水道设置有防水层、护栏、过道、栅栏式复合水闸。其特征是:由管道、阀门、海绵滤芯、沙石滤芯、滤袋、细目滤网、钢质一体滤芯框安装组合成粗滤池。由活性炭滤芯、滤袋、海绵滤芯、细目滤网、钢质滤网、壳体顺序安装组合成组合滤管。由活性炭滤芯、滤袋、海绵滤芯、细目滤网顺序安装组合成细滤池,其中粗滤池、组合滤管、细滤池顺序安装连接。海水过滤、循环养殖系统分为进水过滤段和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进水过滤段由(进水)管道、粗滤池、组合滤管、细滤池、水泵、(进水段输水)管道、单向阀、(上水)管道、阀门、顺序安装连接组合而成。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由鱼池养殖水道、(下水)管道、阀门、沉淀池、细滤池、水泵、(循环段输水)管道、单向阀、(上水)管道、阀门、顺序安装连接组合而成,其中进水过滤段和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重合使用同一段(上水)管道,通过两只单向阀控制形成进水和循环水流。水温调节系统加热部分由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和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两部分组成,装置之间通过油泵及导热油管路循环连接。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由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组、配电装置、导线、电加热管、导热油锅炉、导热油管路顺序连接安装组合而成。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分为板槽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和真空管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由保温油箱、太阳能钢质支架、太阳能吸收镀膜玻璃、太阳能吸收金属板槽、板槽式太阳能保温壳体、石棉保温层、固定压板、密封条、导热油管路顺序安装组合成板槽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由保温油箱、太阳能钢质支架、石棉保温层、太阳能真空管、导热油管路顺序安装组合成真空管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与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通过导热油管路相互连接循环,通过阀门切换连接循环。主体框架建筑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建筑而成并采用整体地基,每层鱼池养殖水道墙体内设有防水层。鱼池养殖水道一端设有鱼池水温调节段,鱼池水温调节段内安装有导热油管路,鱼池养殖水道上端设有过道和护栏,鱼池养殖水道内设有栅栏式复合水闸。立体渔场分为海水过滤、循环养殖系统,水温调节系统和主体框架建筑三部分组成。海水过滤、循环养殖系统又分为进水过滤段和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两部分组成,形成上水流程和循环沉淀过滤养殖流程两种工作流程。立体渔场的上水流程是将从海中抽取的海水经由(进水)管道进入由粗滤池、组合滤管、细滤池、水泵、(进水段输水)管道、单向阀、(上水)管道、阀门、顺序安装连接组合而成的进水过滤段过滤处理后,经过滤处理的清洁海水由水泵抽取加压进入(输水)管道、单向阀、与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重合使用的同一段(上水)管道,经由各层的(上水)管道、阀门控制输送进入立体渔场的鱼池养殖水道内完成立体渔场的上水流程。进水过滤段和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的海水过滤处理原理是:海水经进水管道进入进水过滤段的第一级粗滤池,粗滤池由管道、阀门、海绵滤芯、细目滤网、沙石滤芯、滤袋、钢质一体滤芯框、顺序安装组合成粗滤池,其中海绵滤芯安装在粗滤池的第一段和第三段,沙石滤芯经滤袋包裹整体安置在钢质一体滤芯框内位于粗滤池的第二段两组海绵滤芯段之间。待处理的海水进入粗滤池后经过第一段的海绵滤芯的过滤滤除待处理的海水中的大颗粒固体悬浮颗粒物和杂物,再进入第二段的由滤袋包裹整体安置在钢质一体滤芯框内的砂石滤芯过滤段,由砂石滤芯过滤吸附较小的固体悬浮颗粒物和杂质。经过粗滤池一二段滤芯过滤后的海水进入第三段的海绵滤芯过滤段,此过滤段的海绵滤芯内孔直径(即目数)较第一段的海绵滤芯更为细小,可以滤除一二段滤芯没能滤除的细小的固体悬浮颗粒物和杂质。待处理的海水在经过第一级粗滤池的过滤后经多组的安装有阀门的管道进入活动安装在管道下方的组合滤管,组合滤管由壳体、活性炭滤芯、滤袋、海绵滤芯、细目滤网、钢质滤网顺序安装组成,其中活性炭滤芯放置在滤袋内与海绵滤芯、钢质滤网顺序安放在壳体内组合安装成组合滤管,组合滤管底端内径小于滤芯段内径,以方便安装卡接在细滤池入口的管道上。待处理的海水在经过多组的安装有阀门的管道进入组合滤管后进入组合滤管的第一级活性炭滤段,经放置在滤袋内的活性炭滤芯过滤吸附水中的有毒的悬浮颗粒物和杂质后进入第二段的海绵滤芯段再次过滤细小的颗粒悬浮颗粒物和杂质后经连接管道进入细滤池。由于组合滤管是活动卡接安装在粗滤池与细滤池之间的管道上,关闭上级管道阀门后可方便的更换脏污的组合滤管以保证水处理质量。待处理的海水在经过组合滤管的吸附过滤后经管道进入细滤池,细滤池由管道、阀门、海绵滤芯、细目滤网、活性炭滤芯、滤袋、水泵顺序安装组合而成,其中第一段第三段为海绵滤芯段,活性炭滤芯放置在滤袋内安装在两组海绵滤芯段之间,细滤池的海绵滤芯较粗滤池、组合滤管的海绵滤芯内孔直径(即目数)更为细小,细滤池的活性炭滤芯也较组合滤管的活性炭滤芯密度、质量更佳。待处理的海水在经过细滤池的第一段海绵滤芯,第二段的活性炭滤芯,第三段的海绵滤芯的再次细密吸附过滤后可以完成对海水中的杂质和有毒的悬浮颗粒物进行吸附过滤的水处理过滤过程,得到较佳的水质。其中粗滤池、组合滤管、细滤池所使用的海绵滤芯组为多只的单个海绵滤芯竖向拼接而成,整组的海绵滤芯的进出水端及海绵滤芯之间夹放有细目滤网。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是在进水过滤段基础上多了一个沉淀池,其水处理方法相同。立体渔场的循环沉淀过滤养殖流程是当立体渔场的各层鱼池养殖水道内注满过滤处理后的清洁海水后,立体渔场的各层鱼池养殖水道内的海水经由各层的(下水)管道、阀门控制,经由(下水)管道、阀门、(输水)管道进入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的沉淀池,经由沉淀池对鱼池养殖水道内输送来的海水进行沉淀处理后经管道进入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的细滤池,由细滤池对经过沉淀处理的海水再次进行过滤处理后,经水泵抽取加压后进入(循环段输水)管道,再经由(循环段输水)管道、单向阀、与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重合使用的同一段(上水)管道、再经由各层的管道、阀门控制输送进入立体渔场的鱼池养殖水道内,通过各层的鱼池养殖水道的连通,再与各层的鱼池养殖水道尾端的(下水)管道、阀门连通形成立体的循环养殖系统,其间鱼池养殖水道内可养殖各种海产品,因鱼池养殖水道内是流动的循环海水可有效的提高海产品质。立体渔场的循环沉淀过滤养殖流程可简单的表述为:海水由各层鱼池养殖水道(其间鱼池养殖水道内养殖有海产)→各层(下水)管道→阀门→(输水)管道→沉淀池(沉淀)→(输水)管道→细滤池(过滤处理)→水泵(抽取加压)→(输水)管道→单向阀(限制水流方向)→(上水)管道→各层鱼池养殖水道(完成海水过滤循环),其中进水过滤段和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重合使用同一段(上水)管道,并通过安装在进水过滤段和循环沉淀养殖过滤段(输水)管道上的两只单向阀控制形成进水和循环水流。水温调节系统加热部分由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和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两部分组成,装置之间通过油泵及导热油管路循环连接。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是由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组、配电装置、导线、电加热管、导热油锅炉、导热油管路顺序连接安装组合而成。其中由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组产生的电能经配电装置和导线的控制和输送进入导热油锅炉内安装的电加热管,由电加热管给导热油锅炉内的导热油加热,加热后的导热油经油泵抽取加压循环,由导热油管路经阀门控制通过预定的导热油管路进入立体渔场的各层鱼池养殖水道内的鱼池水温调节段为鱼池养殖水道内的海水加热,完成鱼池养殖水道内的水温调节。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分为板槽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和真空管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两种,可分别采用真空管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和板槽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并且是多组的同型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多组的联装组合而成,同型的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之间通过导热油管路连接互通。其中的板槽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是由保温油箱、太阳能钢质支架、太阳能吸收镀膜玻璃、太阳能吸收金属板槽、板槽式太阳能保温壳体、石棉保温层、固定压板、密封条、导热油管路顺序安装组合而成。真空管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是由保温油箱、太阳能钢质支架、石棉保温层、太阳能真空管、导热油管路顺序安装组合而成。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与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之间通过导热油管路相互连接互通循环,通过导热油管路、阀门可切断之间的连接互通循环,也可通过导热油管路、阀门切换组合成连接互通循环。水温调节系统的工作流程是:在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内经电加热管加热后的导热油经油泵抽取加压后,由导热油管路经阀门控制由预定的导热油管路进入立体渔场的各层鱼池养殖水道内的鱼池水温调节段内为鱼池养殖水道内的海水加热,再经导热油管路回流至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内继续加热然后再次的进行下一次循环加热流程。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内经电加热管加热后的导热油也可经油泵抽取加压循环后通过导热油管路经阀门控制进入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吸收的太阳能再次加热后,经导热油管路经阀门控制进入立体渔场的各层鱼池养殖水道内的鱼池水温调节段为鱼池养殖水道内的海水加热,再经导热油管路回流至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内继续加热然后再次进入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内再次加热后进行下一次循环加热流程。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内的电加热管也可停止加热导热油,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内的导热油呈冷态经油泵抽取加压循环后,通过导热油管路经阀门控制进入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经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吸收的太阳能加热后,经导热油管路和阀门控制进入立体渔场的各层鱼池养殖水道内的鱼池水温调节段为鱼池养殖水道内的海水加热,再经导热油管路回流至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内(此时电加热管仍停止加热导热油),再经油泵抽取加压循环后通过导热油管路经阀门控制进入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内继续加热后进行下一次循环加热流程。即立体渔场水温调节系统的工作流程分为三种,可简单的表述为:【第一种流程】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电加热管加热,导热油呈热态)→导热油管路→油泵(抽取加压循环)→导热油管路→阀门(控制管路走向)→导热油管路→阀门(控制各层导热油管路通断)→导热油管路→鱼池水温调节段(海水加温)→导热油管路→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电加热管继续加热)(再次循环)。【第二种流程】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电加热管加热,导热油呈热态)→导热油管路→油泵(加压循环)→导热油管路→阀门(控制管路走向)→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导热油吸收太阳能加热)→导热油管路→阀门(控制各层导热油管路通断)→导热油管路→鱼池水温调节段(海水加温)→导热油管路→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电加热管继续加热)→导热油管路→油泵(抽取加压循环)→导热油管路→阀门(控制管路走向)→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导热油吸收太阳能继续加热)(再次循环)。【第三种流程】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加热管停止加热,导热油呈冷态)→导热油管路→油泵(抽取加压循环)→导热油管路→阀门(控制管路走向)→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导热油吸收太阳能加热,导热油呈热态)→导热油管路→阀门(控制各层导热油管路通断)→导热油管路→鱼池水温调节段(海水加温)→导热油管路→导热油锅炉加热装置(电加热管仍停止加热)→导热油管路→油泵(抽取加压循环)→导热油管路→阀门(控制管路走向)→太阳能导热油加热装置(导热油吸收太阳能继续加热)(再次循环)。立体渔场的主体框架建筑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建筑而成并采用整体地基,每层鱼池养殖水道墙体内设有防水层,鱼池养殖水道的一端设有鱼池水温调节段,鱼池水温调节段内安装有导热油管路,鱼池养殖水道上端设有过道和护栏,鱼池养殖水道内设有栅栏式复合水闸,通过栅栏式复合水闸可间隔鱼池养殖水道形成水流走向及养殖水道。立体渔场主体框架建筑的每层建筑分设有采光天井及民居,每层主体框架建筑框架梁柱上都预置有预留框架钢件,通过框架梁柱上的预置的预留框架钢件可再次进行施工建筑,将主体框架建筑部分改建成民居或其它设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伟,未经李志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718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