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驱动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4958.8 | 申请日: | 2013-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0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叶远璋;张思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万和电气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14 | 分类号: | G09G3/14;H05B3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2830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负载(例如数码管、发光二极管等)的驱动方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采用专用的驱动芯片来驱动负载;该芯片内部集成有控制器及驱动元件,通过给芯片控制引脚输入相应的信号即可输出大的驱动电流,从而驱动负载工作。例如,如图1所示,采用专用的驱动芯片能够驱动负载1、负载2和负载n。
第二种,采用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又称为单片机)的I/O(Input / Output,输入/输出)口输出控制信号,控制三极管导通或截止,以驱动负载工作。例如,如图2所示,单片机的I/O口1控制三极管Q1来驱动负载1,单片机的I/O口2控制三极管Q2来驱动负载2,单片机的I/O口n控制三极管Qn来驱动负载n。
上述的第一种驱动方式适用于驱动多路负载及大电流器件,但是这种芯片的价格较贵,成本高。而上述的第二种驱动方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案,该方案能够节省成本,但是单片机的一个I/O口仅能控制1个负载,在单片机引脚很少的情况下很难驱动多个负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电路,采用控制单元的一个I/O口来驱动多个负载,能够节省成本,且电路结构简单。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PNP三极管Q1、第二NPN三极管Q2、第三NPN三极管Q3、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
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个I/O口,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源;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负载的驱动端;
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I/O口,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NPN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NPN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三NPN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负载的驱动端。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NPN三极管Q1、第二PNP三极管Q2、第三PNP三极管Q3、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
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个I/O口,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源;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负载的驱动端;
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I/O口,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PNP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PNP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源;所述第三PNP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电源,所述第三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负载的驱动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控制电路,利用控制单元的I/O口能够配置为输出高电平、输出低电平和作为输入口的特性,控制3个三极管导通或者截止,进而驱动两个负载分时工作。本实用新型采用控制单元的一个I/O口来驱动多个负载,能够节省成本,且电路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采用专用的驱动芯片来驱动负载的电路结构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采用MCU的I/O口控制三极管来驱动负载的电路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控制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如图3所示的驱动控制电路应用于驱动数码管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万和电气配件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万和电气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49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
- 下一篇:笔记本电脑散热扩展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