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燃式生物质再生燃料专用炉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2422.2 | 申请日: | 2013-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86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罗成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成跃 |
主分类号: | F24B1/189 | 分类号: | F24B1/189;F24B1/19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4000 四川省宜***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燃式 生物 再生 燃料 专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炉灶,尤其涉及一种直燃式生物质再生燃料专用炉。
背景技术
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下脚料转化成固体燃料,是近几年来各方面研究努力的方向。目前,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作物秸秆转化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成型问题,但由于生物质颗粒燃料客观上存在含碳量低、灰分和挥发份高的特性,燃烧过程中相对于煤炭和干柴而言,需要更充足的氧气和更均匀的碳氧均衡空间,否则很难有较好的燃烧效果,并且会产生很大的烟尘。实践证明,传统炉灶的燃烧原理和结构,无法适应生物质再生颗粒燃料。因此,生物质颗粒燃料这一新型再生能源至今无法推广应用,致使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继续成为农业垃圾。
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实际上就是碳氢燃料的热化学动力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碳氢燃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裂解生成或释放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加上足够的氧气混合即发生燃烧而生成二氧化碳,常识告诉我们,传统的炉灶总是在烟囱口浓烟滚滚,这其实就是一氧化碳没能完全燃烧的结果,低碳环保,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研究表明,减少排放的手段不是抑制一氧化碳的产生,而是最大限度的做到完全燃烧。研究和实践证明,完全燃烧必须具备四大要素:一是足够高的温度、二是充足的氧气、三是充分的碳氧混合、四是燃气在炉膛内有足够的滞留时间。而传统炉灶根本无法同时满足以上四大要素。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燃式生物质再生燃料专用炉,弥补了传统炉灶单一方向供氧不足和混合不均匀的缺陷,缩短了生火时间,可以快速得到较高温度,并且碳氧混合充分均匀,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燃式生物质再生燃料专用炉,包括炉体、炉灶、炉盘、炉芯、底灰盒、料斗、炉桥、添料槽和风门,所述炉芯为蜂窝式节能炉芯,所述炉灶为煤柴两用灶,所述添料槽设置于炉芯下部,所述料斗内设置有电热点火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电热点火装置包括设置于料斗内的环形电热管,炉体内设置有与环形电热管连接的电热管接线柱,电热管接线柱与电源盒连接,炉体外壁与电源盒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电源插座。
作为优选,所述炉体下部设置有风门,所述风门上设置有风机座,所述风机座内设置有风机。
作为优选,所述蜂窝式节能炉芯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形,其上端设置有拦火圈。
作为优选,所述炉体1侧壁上部设置有透气孔和气罩,气罩与透气孔的位置对应。
作为优选,所述添料槽远离炉芯的一端铰接有料门,所述料门上设置有料门把手。
作为优选,所述炉灶上设置有炉盘。
作为优选,所述底灰盒上设置有底灰盒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蜂窝式节能炉芯,既可以适用散煤也适用型煤(蜂窝煤),更主要的是能有效使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或压块燃料,弥补了传统炉灶单一方向供氧不足和混合不均匀的缺陷。采用电热点火装置,缩短了生火时间,可以快速得到较高温度,该电热点火装置使生物质颗粒燃料能在很短时间(30秒左右)获得燃烧动力而快速气化分解出较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在蜂窝式节能炉芯的特殊的立体化供氧条件下满足了供氧充足混合均匀的条件而快速的完全燃烧。采用煤柴两用灶,该煤柴两用灶使烟气回流进行二次燃烧,既增加了火口温度又减少了热损失,提高了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料斗设置于炉芯下端,延长了一氧化碳的滞留时间,使碳氧混合充分均匀。
实践证明,上述结构上的改变,不仅适应生物质颗粒燃料,而且适应各种柴块和煤炭,它克服了之前的柴煤两用灶在燃料适用方面有所偏颇的缺陷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柴煤两用灶。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直燃式生物质再生燃料专用炉,包括炉体1、炉灶6、炉盘16、炉芯11、底灰盒2、料斗13、炉桥14、添料槽17和风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炉体1为圆柱形筒体,所述炉灶6设置于炉体1顶部,所述炉芯11设置于炉体1内腔中上部,所述底灰盒2设置于炉体1内腔下部,用于存放燃料的料斗13设置于炉芯11下端,炉桥14设置于料斗13下端,用于支撑燃料。所述炉盘16设置于炉芯11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成跃,未经罗成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24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块式无碴轨道现浇混凝土计量装置
- 下一篇:一次调频的优化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