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型客车用带主、副簧结构的少片簧式钢板弹簧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9327.0 | 申请日: | 2013-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35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周磊磊;刘守银;方亮;王晓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26 | 分类号: | F16F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型客车 用带主 结构 少片簧式 钢板 弹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底盘行驶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轻型客车的非独立悬架系统的钢板弹簧。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悬架系统的作用是缓和汽车驶在不平路面时产生的冲击,其中汽车钢板弹簧是主要吸能元件。传统的汽车钢板弹簧采用多片簧结构(一般为5~12片),如图1所示的多片簧结构钢板弹簧,包括主簧20和副簧10,主、副簧片数各为6片,单片厚度相同,宽度60mm。副簧开始起作用时,刚度会产生突变,行驶过程中,片间摩擦力等于每相连两片之间的摩擦力总和,在行驶过程遇到冲击时,会产生冲击噪声。即由于片间摩擦导致钢板弹簧动态刚度变大,由于片间存在较大摩擦力,且随着振动速度增加而变大,同时悬架固有频率升高,不仅产生噪声,而且摩擦力阻碍板簧变形,影响钢板弹簧吸收冲击力,从而影响了整车平顺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轻型客车用带主、副簧结构的少片簧式钢板弹簧。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型客车用带主、副簧结构的少片簧式钢板弹簧,包括由第一簧片、第二簧片组成的主簧,以及作为副簧的第三簧片,所述依次设置的第一簧片、第二簧片、第三簧片通过其中部的螺栓连接,并在第三簧片的端部通过卡箍限制簧片上下跳动和防止错位;在所述第二簧片的两端分别通过卡箍将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紧固在一起。
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簧片的两个端部套有降噪橡胶垫。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簧片的两个端部套有降噪橡胶垫。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簧片的端部向下折弯并与第一簧片之间留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钢板弹簧,采用少数簧片,减少了片间存在的摩擦力,可使钢板弹簧更好地吸收冲击力,提高了汽车的平顺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传统钢板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钢板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效果易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2、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轻型客车用带主、副簧结构的少片簧式钢板弹簧,采用三片材料可为NHS2的簧片,包括由第一簧片1、第二簧片2组成的主簧,以及作为副簧的第三簧片3,三个簧片依次上下布置,所述依次设置的第一簧片1、第二簧片2、第三簧片3通过其中部的螺栓连接,并在第三簧片3的端部通过卡箍7将三个簧片连接在一起;在所述第二簧片2的两端分别通过卡箍6将第一簧片1和第二簧片2紧固在一起。在空载的时候,作为副簧的第三簧片3和主簧中的第二簧片2不接触,当满载的时候,变形的第二簧片2与第三簧片3逐渐接触发生作用。本实用新型的钢板弹簧,采用少数簧片,减少了片间存在的摩擦力,可使钢板弹簧更好地吸收冲击力,提高了汽车的平顺性。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是,参考图3、图4,在所述第三簧片3的两个端部套有降噪橡胶垫8。而且还可以在第二簧片2的两个端部也套上降噪橡胶垫5,降低片间的冲击以及摩擦同时,还可以消除板簧突然反弹与压缩所产生的冲击噪声。为了进一步降低第一簧片1和第二簧片2之间的摩擦面积,第二簧片2的端部向下折弯并与第一簧片1之间留有间隙12,参考图5。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簧片3还可以做如下改进,第三簧片3的厚度可由其中部至两端逐渐变薄,例如其18mm厚度的中部逐渐向其8mm的两端过渡,简便的簧片厚度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上述的改进结构,消除了传统钢板弹簧在主、副簧接触时产生的瞬间刚度突变,保证了汽车良好的行驶平顺性。
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说明。然而,通过对前文的研读,对各实施方式的变化和增加也是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所显而易见的。申请人的意图是所有这些变化和增加都落在了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中。
相似的编号通篇指代相似的元件。为清晰起见,在附图中可能有将某些线、层、元件、部件或特征放大的情况。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为对具体的实施例加以说明,其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的理解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93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纸张光纹印刷工艺
- 下一篇:循环水冷却载重车制动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