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药用菌栽培筐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4262.6 | 申请日: | 201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941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江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江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朱庆华 |
地址: | 211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药用 栽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药用菌栽培筐,具体涉及对药用菌栽培筐的结构进行的改进。
背景技术
广义的药用菌指一切可以用于制药的菌物,目前,人工栽培的有灵芝、茯苓、猪苓、天麻、桑黄、木耳、云芝等。这些药用菌在我国都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近代医学研究表明,它们不仅是传统的益气、强身、祛病、通经、益寿等功能,还具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癌的功效。
以灵芝为例,主要有效成分是甾醇类、三萜类、生物碱、多糖类、氨基酸多肽,此外,还有对人体有益的锌、锰、铁、锗等微量元素。其具有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放射、降血糖等作用,在临床上用于肿瘤、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
药用菌工厂化栽培生产主要采用袋式栽培法,即用塑料袋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容器,进行食用菌的代料栽培。为减少培养基袋直接堆叠所带来的搬运工作量大、步骤多、易染杂菌等缺陷,人们采用栽培筐对药用菌进行栽培。
CN200980266Y公开了直叠式食用菌栽培筐,其在筐壁下部外表面在靠近筐底处设置了一承重沿,可实现直接堆叠,替代货架的作用。但由于只在筐底设置承重沿,故其承重作用有限,当多个栽培筐直接堆叠时,栽培筐的筐口容易引起变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承重效果更好、方便运输、节省放置空间的套叠式药用菌栽培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药用菌栽培筐,四周为筐壁,上方为筐口,下方为筐底,其特征在于筐壁下部外表面在筐底处设置一承重沿,筐壁上部外表面在靠近筐口处设置一承重沿,承重沿外径大于筐口内径,承重沿的外径相同。
在药用菌栽培筐筐壁1前后面上部均设有1~2个窗口。
药用菌栽培筐筐壁在筐底处设有排水孔,在筐底处设置有肋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栽筐筐壁的下部和近上部的外表面分别设置一承重沿,当堆叠时,下面栽培筐的上承重沿与上面栽培筐的下承重沿相吻合,提高了单个栽培筐的承重能力,并可避免筐口的变形,便于直接堆叠。
2、药用菌在栽培过程中,若氧气不足,会引起菌丝和子实体生长不良,在药用菌栽培筐筐壁前后面上部均设置1~2个窗口,可保证通风换气,同时,便于观察药用菌的生长情况。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堆叠放置主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堆叠放置示意图;
图中,1、筐壁,2、筐口,3、筐底,4、5、承重沿,
6、窗口,7、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药用菌栽培筐,四周为筐壁1,上方为筐口2,下方为筐底3,其特征在于筐壁1下部外表面在筐底3处设置一承重沿4,筐壁1上部外表面在靠近筐口2处设置一承重沿5,承重沿4和5外径大于筐口2内径,承重沿4和5的外径相同。在药用菌栽培筐筐壁1前后面上部均设有2个窗口6,在筐底3处设有排水孔7。
使用时,将药用菌培养基袋放入栽培筐内,或直接将培养基在筐内压块,并盖上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江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江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42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室内天线(AV-161UO)
- 下一篇:天线(AV-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