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8334.1 | 申请日: | 201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40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胡仲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水苑水工业技术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8/00 | 分类号: | B01J38/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吕晓蕾 |
地址: | 518034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催化剂 再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装置,它属于催化剂再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燃煤电站的氮氧化物(NOX)排放量不断上升。2010年NOX排放总量增至865万吨。随着我国燃煤电站装机容量的不断扩大,到2015年和2020年NOX排放总量分别将达到1116和1234万吨。这样就对我国的环境和社会造成重大的威胁。从2012年开始,我国制定了更加严格的NOX排放标准(100-200mg/m3)。在人口密集区的燃煤电厂,已经普遍采用高效的烟气脱硝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工艺。SCR法脱硝的原理是NOX在催化剂作用下被NH3还原成无毒无害的N2和H2O。为保证烟气流通的顺畅,脱硝催化剂一般采用整块状布局,形式有蜂窝式,平板式和波纹式。其主要成分为五氧化二钒,二氧化钛为载体,三氧化钨为催化助剂。SCR烟气脱硝法的核心为催化剂。由于催化剂制造技术只由少数的国外公司掌握以及原材料的成本,所以其价格很高,大约占整个脱硝工程总价的三分之一。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受烟气中飞尘,砷,碱金属以及碱土金属,二氧化硫和磷元素等化合物的影响,导致催化剂中毒活性逐渐下降。一般情况下,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仅为2-3年。因此,目前需要采用催化剂再生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不仅如此,采用催化剂再生可大大减少处置失活催化剂而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充分利用有限的稀土资源,实现对环境的友好。
现有的催化剂的再生工艺基本包括浸泡、清洗、活化、修复、干燥等工艺流程,并且这五个工艺分成五个独立的单元完成,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5次以上的催化剂吊装,工艺流程长,费工费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度减少再生系统体积,简化再生过程和操作步骤的气脱硝催化剂再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加药装置,一个与加药装置连接的清洗活化池,在所述的清洗活化池池壁中设置有多个曝气管,在曝气管旁设置有挡板,在清洗活化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循环水泵串联过滤器通过管道一端连接到排水管的出口处,另一端通入清洗活化池的顶部。
在所述的清洗活化池上还连接了一个由凝汽器、循环风机,热泵和换热器构成的干燥机构。
它还包括一个再生废水处理系统,所述的再生废水处理采用膜处理工艺包括在清洗活化池的排水管处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膜处理装置,废水箱,所述的再生废水处理系统通过管道通入清洗液贮存池和活化液贮存池,所述的活化液贮存池通过管道与一个除盐水箱连接,在所述的用于连接的输送液体的管道上均设有控制阀门。
在所述的膜处理装置和废水箱之间还由管道连接一个废水预处理箱。
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简单,不但可以实现催化剂再生工艺的流程缩短,大幅度减少再生系统体积,还可以进一步的缩短再生催化剂的干燥时间,并且对生产中产生的废液进行再利用,也达到可环保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清洗活化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C-C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图2和图3,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它包括一个加药装置,一个与加药装置连接的清洗活化池1,在所述的清洗活化池池壁中设置有多个曝气管3,在曝气管旁设置有挡板5,在清洗活化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4;循环水泵6串联过滤器7通过管道一端连接到排水管4的出口处,另一端通入清洗活化池的顶部。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干燥再生催化剂的目的,在所述的清洗活化池上还连接了一个由凝汽器8、循环风机9,热泵10和换热器11构成的干燥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水苑水工业技术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水苑水工业技术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83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