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族高密度养殖的水循环增压除污给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5793.4 | 申请日: | 201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69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邱德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德城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若华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族 高密度 养殖 水循环 增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水族高密度养殖的水循环增压除污给氧装置,尤指一种利用水循环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压差及气压力来产生水族高密度养殖水的迅速污水、污物自动分离以及增压循环除污给氧的装置。
背景技术
水族养殖依室内、室外及养殖面积的大小而有不同,但对于养殖水的除污滤清与给氧则是养殖的必备辅助装置,在水族养殖产业的运用上,因牵涉到养殖物种的水质要求与养殖不同密度时的不同污水量和沉淀污物量的不同处理需求,而要求养殖水的循环除污、给氧的最佳理想效果。也因此,各式各样的养殖水的除污滤清与给氧辅助装置不断推陈布新的研发,其最主要的需求就在于有效且迅速的将养殖水的污物清除,并供给充分的氧气,使养殖水族健康的生存与成长。
但是,在相关水族养殖的养殖水除污给氧装置的已有技术创作上,为了使养殖水能快速的循环除污及充分的给氧,则均以安装更大马力的机具来满足养殖场所的需求。如此一来,不但设备投资成本增加,且产业运作所需能源成本提高,相对的产业经济效益降低。同时在已知的养殖水污物清理设计上利用排污管的内部设置可旋转的螺旋杆方式设计,然而,养殖水族的排泄物外表有一薄膜包覆,当排泄物被送人排污管内经可旋转的螺旋杆输送时,因排污管内螺旋杆的设置而产生污物的排送阻力增加,且减缓应有的污物顺畅排放速度,更严重的是将原排放污物中的水族排泄物外表薄膜弄破,反而造成更大的养殖水污染与滤清负担。
所以,如何创新出一种能以较低能源成本,产生强劲的自动循环水流来达到迅速完成水族高密度养殖所需的养殖水自动污水、污物分离以及循环除污给氧的装置,则为相关养殖设备业界所极欲突破的设计瓶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水族养殖的养殖水除污给氧装置,为了使养殖水能快速的循环除污及充分的给氧,均以安装更大马力的机具来满足养殖场所的需求。然而不但设备投资成本增加,且产业运作所需能源成本提高,相对的产业经济效益降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水族高密度养殖的水循环增压除污给氧装置,包括养殖池、第一处理槽及第二处理槽,第一处理槽中段为多层污水渗透处理层,并由该污水渗透处理层将第一处理槽分成上污水槽及下污水槽,于上污水槽中设一污物收集箱及一入水管,入水管外端伸入养殖池中,入水管内端导接一中空的污水物分离管;第二处理槽中段为多层污水逆渗透处理层,该污水逆渗透处理层将第二处理槽分成上水槽及下水槽,第一处理槽的下污水槽与第二处理槽的下水槽相通,于上水槽中设给氧机,给氧机的输出端供水口连通养殖池。
进一步地,该入水管内端导接的污水物分离管为向上斜伸的中空管体,在污水物分离管的下管壁设有多个环状贯穿管壁的污水释出孔。
进一步地,该入水管内端导接的污水物分离管的上方管口为架空伸设于上污水槽中所设的污物收集箱上方。
进一步地,该第二处理槽的下水槽中设置瀑气机。
进一步地,该给氧机的输出端供水口具有分支口,该分支口通过一增压管导接至第一处理槽的入水管。
进一步地,该第二处理槽的上水槽设一溢流孔与养殖池相通,该溢流孔的设置高度高于养殖池的水位。
进一步地,该养殖池内设置一以蓄电池供电的断电自动运转的直流给氧机。
进一步地,该入水管伸入养殖池倾斜池底的最低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借由养殖池、第一处理槽及第二处理槽的水压差以及瀑气机和给氧机所产生的气压力,促使养殖池中的污水及沉淀污物能被轻易的由入水管吸入,利用入水管内端所导接的污水物分离管以管内汇集的较大水压与强劲流速进行污水与污物的自动分离,并经第一处理槽的过滤和第二处理槽的瀑气、过滤与给氧,达到水族高密度养殖水的增压自动污水、污物分离和除污、给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
图2是图1的第一处理槽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第二处理槽B-B剖视图。
图4是图1的第二处理槽另一实施例B-B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
图6是图5的第一处理槽C-C剖视图。
图7是图5的第二处理槽D-D剖视图。
图8是图5的第二处理槽另一实施例D-D剖视图。
图中:
1 养殖池
10 池底
2 第一处理槽
20 入水管
21 污水渗透处理层
22 上污水槽
23 下污水槽
24 污物收集箱
25 污水物分离管
26 污水释出孔
27 贯通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德城,未经邱德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57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路面结构
- 下一篇:钨丝绳绕制机断丝自动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