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锅炉厚壁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1976.2 | 申请日: | 2013-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21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吴海华;孙伟峰;马丙涛;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53 | 分类号: | B23K37/053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奚志鹏 |
地址: | 243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 管道 对接 调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锅炉管道安装辅助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锅炉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锅炉管道安装施工过程中,有许多是厚壁管道的对接(焊接),由于厚壁管道内的气体压力大,所以施工要求比较严格,必须对管道之间的错边、焊缝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目前的施工方法大多是在对接管口上分别焊装一个门形钢板,然后打进一块斜铁,对管道对接口之间的尺寸进行调整,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对口精度较差,并且在管道上焊接、切割门形钢板,会对管道母材造成损害,降低厚壁管道的对接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锅炉厚壁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不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对口精度高,提高管道安装时的对接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锅炉厚壁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简称对接调整装置),其特征是:该锅炉厚壁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主要由上管夹、下管夹、紧固螺栓和紧固螺母组成,此上管夹和下管夹的结构相同且上下相向设置,现以上管夹为例作进一步说明:此上管夹主要由制成一体的夹板和连接板(耳板)组成,此夹板为呈左右向设置的半圆管形板,且此夹板的内直径等于或略大于待对接管道的外直径,在此夹板下端部的前后外侧对称地分别带有呈水平状的长方形连接板(即耳板),在此前后连接板上对称地分别均布开设螺栓通孔,在此各螺栓通孔中分别穿装紧固螺栓,在此夹板的中段上部开设矩形切口(孔)作为管道的焊接孔。
使用时,将上管夹和下管夹上下对称地卡装在两根待对接管道的接口段上,在各对应螺栓通孔中穿入紧固螺栓并拧上紧固螺母,将上管夹和下管夹连接在一起并箍紧在对接管道上,使对接管道在一条直线上,消除了对接管道接口错边现象,同时,通过上管夹、下管夹上的切口(即焊接孔)可以进行对接管道的焊接,管道焊接完成后,松开紧固螺母,取下上管夹和下管夹,重复使用,夹装在下一管口对接处。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锅炉厚壁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不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省时省力,可重复利用,而且对口精度高,提高了管道安装时的对接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锅炉厚壁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锅炉厚壁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使用时的主视示意图 。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锅炉厚壁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使用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锅炉厚壁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使用时的左视示意图。
图1、图2、图3中:
1、上管夹 2、紧固螺栓 3、连接板 4、下管夹 5、紧固螺母 6、对接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从图1、图2、图3中可以看出:一种锅炉厚壁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简称对接调整装置),其特征是:该锅炉厚壁管道的对接调整装置主要由上管夹1、下管夹4、紧固螺栓2和紧固螺母5组成,此上管夹1和下管夹4的结构相同且上下相向设置,现以上管夹1为例作进一步说明:此上管夹1主要由制成一体的夹板和连接板3(耳板)组成,此夹板为呈左右向设置的半圆管形板,且此夹板的内直径等于或略大于待对接管道6的外直径,在此夹板下端部的前后外侧对称地分别带有呈水平状的长方形连接板3(即耳板),在此前后连接板上对称地分别均布开设螺栓通孔,在此各螺栓通孔中分别穿装紧固螺栓2,在此夹板的中段上部开设矩形切口(孔)作为管道的焊接孔。
使用时,将上管夹1和下管夹4上下对称地卡装在两根待对接管道6的接口段上,在各对应螺栓通孔中穿入紧固螺栓2并拧上紧固螺母5,将上管夹1和下管夹4连接在一起并箍紧在对接管道6上,使对接管道6在一条直线上,消除了对接管道6接口错边现象,同时,通过上管夹1、下管夹4上的切口(即焊接孔)可以进行对接管道6的焊接,管道焊接完成后,松开紧固螺母5,取下上管夹1和下管夹4,重复使用,夹装在下一管口对接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19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