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半自动打磨器的打磨钢棒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3050.0 | 申请日: | 2013-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13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蔡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恒汇帕特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19/20 | 分类号: | B24B1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2663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半自动 打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磨机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自动打磨器的打磨钢棒。
背景技术
模具加工成型后,需要对粗糙的表面进行处理,目前主要采用气动打磨机进行表面处理,这种气动打磨机,由动力装置和与动力装置连接的油石或砂纸构成。打磨时,动力装置带动油石或砂纸震动,从而对模具的表面进行打磨。但因油石或砂纸不耐磨、易损耗,需要经常更换,因此大大的增加了抛光的成本;且现有的抛光机因为结构的限制,只能对粗糙的表面进行打磨,加工的精度也很差,通常达不到市场的要求;由于以上原因,现有的气动打磨机只能对一些粗糙的表面进行处理,无法处理一些精密模具的表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自动打磨器的打磨钢棒,解决现有的气动打磨机打磨精度不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半自动打磨器的打磨钢棒,包括钢棒本体,所述钢棒本体一端设置有可绕钢棒旋转铜粒,所述铜粒为立方体形或与钢棒本体垂直的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形。
其中,优选地,所述立方体形铜粒的边长为6mm、4mm或3mm。
其中,优选地,所述长方体形铜粒正方形面的边长为6mm、4mm或3mm。
其中,优选地,所述钢棒本体的主体为圆柱体,钢棒一端为直径小于主体圆柱体的同心圆柱体,铜粒设置在直径较小的圆柱体一端。
其中,优选地,所述钢棒本体的主体为圆柱体,钢棒一端为与主体圆柱体同心的平截面圆椎体,铜粒设置在平截面圆椎体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打磨钢棒与动力装置连接,通过动力装置带动打磨钢棒震动,配合研磨材料对模具表面进行抛光处理。
本实用新型代替了传统的抛光方法,采用铜粒直接与模具表面接触,进行打磨,铜粒比油石和砂纸耐磨,不宜损耗,大大的减少了抛光的成本,并且也比油石和砂纸环保。打磨钢棒一端设置铜粒的结构可对精密模具表面进行打磨,方形的铜粒可对模具工件的直角进行加工。本实用新型代替了传统的抛光工艺油石和砂纸,弥补了传统抛光上经常出现不平整的现象,抛光效率明显提高。本实用新型代替了大型设备,操作也简单化,其次本实用新型也是一种节能、环保的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半自动打磨器的打磨钢棒,包括钢棒本体1,钢棒本体1的主体为圆柱体,钢棒一端为与主体圆柱体同心的平截面圆椎体2,铜粒3设置在平截面圆椎体2一端,可绕钢棒旋转。
其中,所述铜粒3为立方体形,所述立方体形铜粒3的边长为6mm,主要针对10cm以内模具工件的直角进行加工。
立方体形铜粒3的尺寸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其边长也可为4mm或3mm。立方体形铜粒的边长为4mm,主要针对5cm以内模具工件的直角进行加工。立方体形铜粒的边长为3mm,主要针对3cm以内模具工件的直角进行加工。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半自动打磨器的打磨钢棒,包括钢棒本体1,钢棒本体的主体为圆柱体,钢棒一端为直径小于主体圆柱体的同心圆柱体2,铜粒3设置在平截面圆椎体2一端,可绕钢棒旋转。
其中,所述铜粒3为立方体形,所述长方体形铜粒沿钢棒本体径向的边长为6mm,主要针对10cm以内模具工件的直角进行加工。
立方体形铜粒3的尺寸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其沿钢棒本体径向的边长也可为4mm或3mm。立方体形铜粒的边长为4mm,主要针对5cm以内模具工件的直角进行加工。立方体形铜粒的边长为3mm,主要针对3cm以内模具工件的直角进行加工。
工作过程:打磨钢棒与动力装置连接,通过动力装置带动打磨钢棒震动,配合研磨材料对模具表面进行抛光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恒汇帕特模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恒汇帕特模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30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干式缸套内孔珩磨抱夹工装
- 下一篇:一种非球面光学元件的点接触抛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