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短信识别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57233.4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47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黄文良;杨丹;颜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2/12 | 分类号: | H04W1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短信 识别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垃圾短信识别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短信问题一直困惑着电信业,各个移动运营商化了大量的投资和精力来对付垃圾短信,但效果一直不理想,给运营商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前运营商治理垃圾短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短信内容的关键字匹配,二是单位时间的发送条数。当前垃圾短信的拦截系统,判定用户是否正在发送垃圾短信的主要基于两个特征之一,一是垃圾短信发送的速度,如每小时超过了300条就加以拦截并关闭用户手机的正常功能;二是短信内容的关键字匹配,如果某条短信内容包含关键字列表中的内容,就把该短信当作垃圾短信加以拦截。
现有技术中基于发送频次的垃圾短信判断方法,很容易把正常的短信当作垃圾短加以拦截过滤,引起大量用户的投诉,例如,一个用户换号时,需要群发短信告诉他通讯录里的朋友时,如果朋友数量超过拦截门槛就会被误拦截。基于内容关键字匹配的方法,很容易把正常短信误判为垃圾短信,而真正的垃圾短信却很容易逃过拦截,无法有效拦截和过滤,例如,关键字匹配的方法很容易发生误拦,如“发票”是关键,结果正常用户只要发一条包含发票的短信就会被误拦。而真正的垃圾短信发送者很容易通过同音字、近音字、拼音替代、加分隔符等方法绕过关键字匹配算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垃圾短信识别方法及装置,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错误拦截垃圾短信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短信识别方法,包括:
记录本网内的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在当天发送短信到所述本网内的目标号码的第一条数;
针对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发送的首条短信,记录所述首条短信的长度;
统计所述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在当天发送的与所述首条短信相近长度短信的第二条数;
当所述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在设定时间间隔内发送短信的频度达到第一监控阈值,所述第一条数大于第一设定值,所述第二条数大于第二设定值,则断定所述号码正在发送垃圾短信,所述短信为垃圾短信。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短信识别装置,包括:
第一记录模块,用于记录本网内的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在当天发送短信到所述本网内的目标号码的第一条数;
第二记录模块,用于针对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发送的首条短信,记录所述首条短信的长度;
统计模块,用于统计所述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在当天发送的与所述首条短信相近长度短信的第二条数;
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在设定时间间隔内发送短信的频度达到第一监控阈值,所述第一条数大于第一设定值,所述第二条数大于第二设定值,则断定所述号码正在发送垃圾短信,所述短信为垃圾短信。
本发明提供的垃圾短信识别方法及装置,由于第一条数用于记录本网内的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在当天发送短信到所述本网内的目标号码的数目,因此本发明是对短信发送号码进行了网内和网外的区分,通过第一条数、第二条数以及第一监控阈值的结合来确定是否是垃圾短信,由于第一条数、第二条数以及第一监控阈值可以通过试验调整,因此可以降低正常短信被误拦的概率,同时又可以减少垃圾短信因钻漏洞而当作正常短信放过的数量,提高了垃圾短信判定的成功率,大幅度降低了正常短信的误判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垃圾短信识别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垃圾短信识别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垃圾短信识别装置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垃圾短信识别装置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垃圾短信识别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记录本网内的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在当天发送短信到所述本网内的目标号码的第一条数。
步骤102、针对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发送的首条短信,记录所述首条短信的长度。
步骤103、统计所述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在当天发送的与所述首条短信相近长度短信的第二条数。
步骤104、当所述每个短信发送号码在设定时间间隔内发送短信的频度达到第一监控阈值,所述第一条数大于第一设定值,所述第二条数大于第二设定值,则断定所述号码正在发送垃圾短信,所述短信为垃圾短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72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