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网络结构整体式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82392.2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7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薛青松;路勇;张坤;蒋金刚;王一萌;何鸣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888 | 分类号: | B01J23/888;B01J3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事务所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张翔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网络 结构 整体 式脱硝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涂层技术制备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整体式SCR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NOx)包括NO、N2O、NO2、N2O4等,是世界公认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世界各国已陆续发布了相关法令,严格限制NOx的排放。在我国,2012年1月1日起执行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中,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为200mg/m3,2013年4月1日起执行的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131-2010)中,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为300mg/m3。因此,如何控制NOx排放量已成为企业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防止氮氧化物产生和脱除氮氧化物是减少NOx排放的两大主要途径。前者常通过锅炉改进和低氮氧化合物技术来实现,而以NH3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目前工业上脱除NOx最有效的方法(Nakajima F and Hamada I. Catalysis Today, 1996, 29(1-4): 109)。整体式催化剂的研制与开发是SCR技术的核心,已有的整体式催化剂所使用的载体主要包括蜂窝陶瓷、活性炭或金属丝网,蜂窝陶瓷和活性炭载体易受烟气中的水、二氧化硫和粉尘的影响发生堵塞和中毒,且其需要成型、机械强度低、传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热响应慢、易破碎等,增加动力系统的耗能。尽管以金属丝网为载体制得脱硝催化剂(中国专利CN101391214A、CN101274282B、CN100455352C、CN102166515A、CN102580763A)在改善传质传热等方面取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是,以金属丝网制作的整体式脱硝催化剂存在网孔过大、催化剂担载量低、活性组分分布不均匀以及不易折成各种形状等缺点。
以金属纤维为原料,通过打浆—造纸—焙烧—烧结等步骤制作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金属纤维饼,因其独特的形状因子、传质传热好、大孔隙率、压力降小等优点已被用作制备整体式氨分解制氢催化剂(CN101147863A; Lab Chip, 2007, 7(1): 133)、宏观三维结构的纤维—碳纳米管(J Matter Chem, 2009, 19(22): 3632)、整体式甲醇重整制氢催化剂(Int J Hydrogen Energy, 2011, 36(20): 12833)、整体式醇选择氧化银催化剂(Appl Catal B, 2010, 99(1-2): 222; Catal Comm. 2009,10(10): 1376)。在早期工作(中国专利申请:201310511214.0)中,将载体TiO2或Al2O3同金属纤维一起打浆—造纸—高温烧结等步骤将其束缚于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金属纤维中,再通过负载助剂WO3、活性组分V2O5等制成了一种整体式SCR脱硝催化剂。但截至目前为止,采用涂层技术将载体TiO2束缚于已烧结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金属纤维中而制得的整体式SCR脱硝催化剂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采用涂层技术将TiO2负载到烧结金属纤维饼上,再通过浸渍法将助剂WO3及活性组分V2O5负载到上述载体上制备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整体式SCR脱硝催化剂,从根本上实现了催化剂和反应器一体化设计的新材料和新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三维网络结构整体式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它具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直径为2~20微米、长2~3毫米的金属纤维和纤维素加入水中打浆,在纸业成型器上制成薄层滤饼,100 ℃干燥12 h后,于450 ℃空气氛中焙烧2 h,再于800~1200℃氢气氛中焙烧1 h,制得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金属纤维饼,其中,金属纤维与纤维素的重量比为3:1;
第二步:按蒸馏水、乙醇、盐酸体积比为1:3.5:0.2配制A液;按钛酸丁酯、冰醋酸、乙醇体积比为1:1.17:2配制B液,室温搅拌下将A液滴入B 液中,继续搅拌2 h,得透明溶胶,其中,A与B溶液的体积比为1: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23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