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D泵浦全固体分布反馈型窄线宽激光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35501.5 | 申请日: | 2013-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4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田玉冰;檀慧明;姚文明;徐建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3/06 | 分类号: | H01S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曹毅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d 泵浦全 固体 分布 反馈 型窄线宽 激光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激光泵浦全固体激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LD泵浦全固体分布反馈型窄线宽激光器。
背景技术
窄线宽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具有极好的相干特性,其相干长度可达数百公里,其在超高精度和超远距离激光测距、激光雷达、船舶水听器、航天器对接、卫星间通信、光纤传感及光纤通信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半导体激光泵浦全固体激光技术领域,多采用双折射滤波片1、标准具2、扭摆腔3选模或单向环行腔4结构来实现单频输出,从而达到窄线宽,但由于器件过多或腔型复杂,调节难度很大。
1、Abramovici. Minimal Nd: YAP laser configuration with single frequency output. Optics Communications. 1987,61: 401~404;
2、T.Baer. Large-amplitude fluctuations due to longitudinal mode coupling in diode-pumped intracavity-doubled Nd: YAG lasers. 1986, J.Opt. Soc. Am. B, 3(9): 1175-1180;
3、M.Oka and S. Kubota. Stable intracavity doubling of orthogonal linearly polarized modes in diode-pumpd Nd: YAG lasers. Optics Letters. 1988, 13: 805~807;
4、Thomas J.Kane and Robert L.Byer Monolithic, unidirectional single-mode Nd: YAG ring laser Optics Lett, 1985, 10(2); 65-67。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D泵浦全固体分布反馈型窄线宽激光器,且所述分布反馈型英文缩写为DFB,所述激光器为结构简单、体积小、输出稳定性好、易于产品化的红外及可见光波段的LD泵浦全固体窄线宽激光器,该发明通过泵浦源、扩束耦合系统、刻有光栅结构的激光晶体三部分器件的有效组合,解决了目前固体激光器中器件过多、难于调节且腔型复杂的问题,从而实现了窄线宽激光的高稳定性输出。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LD泵浦全固体分布反馈型窄线宽激光器,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光学耦合系统和激光晶体,所述半导体激光器在所述结构的最前端,且所述半导体激光器与所述光学耦合系统连接,所述激光晶体在所述结构的末端。
进一步的,所述激光晶体上刻有光栅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引入了DFB结构,当波长满足一定条件的激光在这种结构中传播时,将产生布拉格反射效应,该效应具有谐振腔镜的效果,从而形成激光输出;由于该结构避免使用腔镜,减少了选频单元器件,缩小了体积,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DFB结构的选频特性保证了激光的窄线宽输出。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激光器结构示意图以及本发明的Yb:YAG/1030nm全固态近红外窄线宽激光器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Yb:YAG/515nm 全固态可见光窄线宽激光器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半导体激光器,2、光学耦合系统,3、激光晶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55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工墙地面装饰模块的生产线
- 下一篇:一种洁净环境玻璃走行提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