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置触控电路的液晶显示器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24070.2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9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孙祥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捷尔士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5200***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电路 液晶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的液晶显示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触控电路的液晶显示器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带触控电路的液晶显示器,是由完全独立的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屏(Touch panel)两个器件物理附和后组合而成的。如图2所示,触摸屏(Touch panel)位于液晶显示器(LCD)的前方,传统的带触控电路的液晶显示器由单独地触摸屏(Touch panel)与液晶显示屏通过贴合的方式结合,这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屏(Touch panel)由两个单独的器件组成,制造成本高,性价比差;(2)厚度偏大,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液晶显示器超轻薄的追求;(3)Film材料因为通过低温溅射形成,故透过率较低;(4)触摸屏(Touch panel)与液晶显示器(LCD)贴合时产生的气泡与杂质问题是制程中良率与质量特别大的瓶颈。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8年04月09日公开了“一种内置触控电路的液晶显示屏”,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31488.4,它包括上玻璃片和下玻璃片,上玻璃片下表面与下玻璃片上表面镀有氧化铟锡电路,氧化铟锡电路包括显示电路和触控电路,显示电路蚀刻在上玻璃片下表面与下玻璃片上表面,氧化铟锡触控电路蚀刻在上玻璃片下和下玻璃片上表面。该结构存在的技术问题是:(1)触控电路利用显示电路的空隙进行布置,使触控电路的布置空间大大受限;(2)触控电路和显示电路在同一层面,实施的电路设计受到短路不良或布线余量的局限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容易设计应用的低成本、轻薄型带触控电路与显示电路相结合的新型液晶显示器。
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触控电路与显示电路结合的新型液晶显示器,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面偏光片(1)、面玻璃片(2)、液晶层(3)、底玻璃片(4)和底偏光片(5),所述面玻璃片(2)的下表面、底玻璃片(4)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显示电路层(6),并通过导通点(9)导通,所述底玻璃片(3)上的显示电路层(6)和底玻璃片(3)的其中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第一连接端(A),用于与液晶驱动IC相连,关键在于:所述面玻璃片(2)的上表面设置有透明的触控电路层(7),所述面玻璃片(2)上表面的触控电路层(7)和面玻璃片(2)的其中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第二连接端(B),用于与触控控制IC相连。
所述第一连接端(A)与液晶驱动IC之间、第二连接端(B)与触控控制IC相连,其连接方式为PIN针(8)或柔性电路或导电胶条或TAB或COG或COF。通过第一连接端的IC控制对驱动液晶面板进行显示,通过第二连接端的IC控制感应以计算触控位置信号数据,并以计算的位置信号数据来对相应液晶面板显示内容进行指令操作控制。
所述面玻璃片(2)下表面的显示电路层(6)、底玻璃片(3)上的显示电路层(6)和面玻璃片(2)上的触控电路层(7)均通过黄光蚀刻或者激光蚀刻在透明的导电玻璃或导电薄膜上形成所需要的电极与图形。
所述面偏光片(1)由防指纹的偏光片材料制成。面玻璃片通过贴附面偏光片有效地保护了面玻璃片的触控电路被刮伤,客户可以根据需要将面偏光片选用防指纹的偏光片材料制成,偏光片材料作了防指纹的处理,对使用者指纹进行保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将触控电路集成到液晶显示器的面玻璃片上,使面玻璃片的上下表面都设置有透明电路,相比由完全独立的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屏(Touch panel)物理附和后组合而成的传统结构,制造成本更低,产品更轻薄,更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更广阔;相比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31488.4的一种内置触控电路的液晶显示屏,布置透明触控电路的空间更大,更安全可靠,触控感应度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带触控电路的液晶显示器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内置触控电路的液晶显示器,主要由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面偏光片1、面玻璃片2、液晶层3、底玻璃片4和底偏光片5组成。面玻璃片2的下表面、底玻璃片4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显示电路层6,并通过导通点9导通。底玻璃片3上的显示电路层6和底玻璃片3的其中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第一连接端A,用于与液晶驱动IC相连,以上所述与传统液晶显示器的结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捷尔士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捷尔士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40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