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相位调制和去包络技术的时域展宽模数转换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89315.2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96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尹霄丽;谢兴纲;韩晶晶;尚俊宇;吕磊;徐灿;郝季;李莎;李莉;忻向军;余重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F7/00 | 分类号: | G02F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包络 技术 时域 展宽 转换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相位调制和去包络技术的时域展宽模数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啁啾光窄脉冲产生装置、射频信号时域展宽装置、数字信号处理装置;
所述啁啾光窄脉冲产生装置利用光纤的色散效应,对锁模激光器产生的超短高斯光脉冲宽度进行调节,并伴随着啁啾效应,得到展宽的啁啾光窄脉冲信号;所述色散效应为脉冲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由于光源光谱成分中不同波长具有不同群速度,光脉冲较高的频率分量比较低的频率分量传输得慢,因此引起光脉冲展宽现象;
所述射频信号时域展宽装置包括光分路模块,相位调制模块,180度混频器,耦合模块,检测模块;所述光分路模块利用光分路器对每路信号进行功率分配,输出3路相同功率的脉冲光信号,输出第1路脉冲光信号至相位调制模块;所述相位调制模块利用相位调制器对射频信号进行相位调制,输出已调制的光信号至180度混频器;所述180度混频器对第1路调制脉冲光信号和第2路脉冲光信号进行混频,混频后输出两路信号:第1路信号和第2路信号,第2路信号经过光延时线与第1路信号共同接入第1个耦合模块,其输出再与从光分路器输出的第3路脉冲光信号经过光延时线后的信号共同接入第2个耦合模块;所述第1个耦合模块和第2个耦合模块均利用3dB耦合器实现,耦合后的3路信号输出至掺铒光纤放大器,放大后的3路信号在光纤中传输,通过色散产生相同的时域展宽;所述检测模块通过光电转换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得到串行传输的3路时域展宽电信号;
所述数字信号处理装置包括模数转换模块和数字信号处理模块;所述模数转换模块利用模数转换器对接收到的3路串行传输的低速电信号进行采样,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出至数字信号处理模块;所述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对接收到的3路信号分别存储,第1路和第2路信号通过减法运算实现相干探测功能,处理后的信号再与第3路信号进行相除运算,即去包络算法,从而获得无高斯包络的时域展宽射频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位调制和去包络技术的时域展宽模数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啁啾光窄脉冲产生装置包括:
锁模激光器,用于产生系统所需的时宽为ps量级的超短高斯光脉冲信号;
光纤,传输超短高斯光脉冲信号,利用光纤色散效应,对光脉冲宽度进行调节,从而得到展宽的啁啾光窄脉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位调制和去包络技术的时域展宽模数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信号时域展宽装置包括:
光分路器,将接收啁啾光窄脉冲信号分为3路相同的脉冲光信号,标号为第1路脉冲光信号,第2路脉冲光信号,第3路脉冲光信号;
相位调制器,第1路脉冲光信号接入到相位调制器,将一个脉冲光信号作为窗口,捕获射频信号,完成射频信号的时间-波长转换;
180度混频器,第1路产生的调制信号和第2路的光脉冲分别通过偏振控制器,匹配两者的偏振状态,再分别接入180度混频器中, 便于后续完成相干探测;
耦合模块,混频器输出的第1路光信号和经过光延时线的第2路光信号耦合,耦合输出再与经过偏振控制器和光延时线的第3路光信号耦合;
掺铒光纤放大器,补偿系统产生的光损;
光纤,传输耦合后的3路光信号,利用光纤色散效应,对光脉冲宽度进行调节,3路光信号经历相同的展宽效果;
光电探测器,探测经过射频信号时域展宽装置后的光信号,利用光电效应将其变为电信号;所述光电探测基于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即将光信号转变成串行传输的3路电信号;所述串行传输的3路电信号输出至数字信号处理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931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垂直升降式开启桥的升降开合机构
- 下一篇:导电超薄磨耗层及其制备方法